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作为基层“排头兵”、振兴“先锋队”,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盯“三农”工作“基本点、切入点、关键点”精准施策,助“力”乡村振兴航船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锚定“党建引领”基本点,以“组织之力”稳舵盘、正航向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组织强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构建起“强组织、善治理、促和谐”的良性循环。一要筑牢组织堡垒。压实党建主体责任,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关键指标纳入党建考核体系;实施基层党组织“强基提质”工程,优化村级班子年龄、知识结构,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二要激活治理效能。制定村级党组织履职事项清单,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将党组织意图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注重数字赋能,通过构建“智慧党建”平台,整合网格化管理、矛盾调处、便民服务等功能,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治理升级。三要夯实稳定根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守思想文化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通过理论宣讲、文化浸润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聚焦“产业发展”切入点,以“致富之力”强引擎、加速度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和乡村特征,创新发展模式、升级产业体系,为农民增收出新招、谋实效。一方面要在“特”与“链”的双向突破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深耕“土特产”文章,通过科学规划特色种养布局,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区域公共品牌;要聚焦产业链升级,通过培育链主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协同机制,形成从田间到车间、从仓储到市场的全链条闭环,实现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跃迁,传统农业向价值高地攀升。另一方面要在“硬”与“软”的协同建设中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要做好“硬支撑”,统筹推进交通路网、仓储物流、数字基建三位一体布局,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的全流程服务网络;要做优“软环境”,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撬杆盘活资源,为产业融合提供要素保障;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向乡村产业集聚,形成多元投入、风险共担的发展格局。
把握“人才振兴”关键点,以“合众之力”扬风帆、蓄势能
“千秋大业,人才为基。”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打造“人才磁场”。既要加强对青年农民和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训指导,通过科技小院等载体推动教育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育高素质农民;又要注重引进技术人才,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二要以百年树人的远见筑牢“育才根基”。既要立足乡土优化教育体系,依托党校、示范园区、实训基地等载体统筹资源,按需培训,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又要紧跟时代培育专业人才,设立专项培养基金,加强农村数字人才、电商人才培育。三要以筑巢引凤的诚意营造“留才生态”。既要畅通服务乡村的“引水渠”,建立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推动教育、科技、医疗人才“组团式”帮扶,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支持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又要筑牢保障激励的“防火墙”,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类评价体系,做好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工作,打开“上升空间”、免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既安居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