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千人百村”社会实践项目,在贵州省茅台镇观音寺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调研,并同群众吃住在一起、打成一片。这段宝贵的“入村”经历,让我始终对基层、对村社充满感情。2024年10月底,作为一名选调生,我来到六盘水市钟山区独山村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村”之旅。“入村”“驻村”一字之差,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千差万别。
从“大学生”到“选调生”,眼里的活儿更多了。“小柳,你有文化,我们不懂的地方麻烦你指导一下”,村委会负责党建工作的姐姐常常这样客气地说。“有文化”是他们对我的“第一印象”,也是我驻村两年要发挥的“最大优势”。在村里同事的鼓舞和鞭策下,我开始从一个“两眼懵懂”的“新手”变成一个处处“眼里有活”的“老手”,在材料写得不够出彩时,让我来;在表格格式调不对时,让我来;在不知道怎么写证明时,让我来;在需要接待上级单位时,让我来;在理不清村级履职事项时,让我来……在一次次“让我来”“有眼力见儿”的经历中,我对村里的大事小情、民风民俗了解得更加深入了,同群众打交道、同村“两委”干工作的本领更加提升了,逐渐成长为贴近群众、融入“两委”的“好帮手”。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手里的办法更多了。“小柳,你写的报告都可以作为我们村宣传的PPT了”,在看完我写的村情报告后,村里的同事开心地同我这样说。来到独山村的第一天,我就惊叹于这里绝壁成画、山水奇美的自然风光,但“好酒也怕巷子深”,怎么让独山村的绿水青山“走出去”成为了我“驻村”的一件“心里事”,我第一时间想到“那就从村情报告入手,既写村中大事小情,也写自然人文之美”。于是说干就干,我开始拿起相机走村串户,给清晨被云雾笼罩的村庄、整洁如新的村内硬化道路、由原村委会重新装修而成的民宿,以及村内的小学、垃圾桶、公共厕所、太阳能路灯等都拍下了专属“宣传照”,让独山村的山水之美、村庄之韵有了更加具象的展现,也为村里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提供宣传素材、贡献绵薄力量。
从“过路人”到“村里人”,心里的牵挂更多了。“小柳,你要多和群众打交道,多为群众做实事”,这是村支书对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她对我的“最大期望”。于是,渐渐地,我心里多了许多牵挂,天冷了,牵挂村里的水管会不会冻上,常常走村串户检查水管;升温了,牵挂村民用火不当引发森林火灾,第一时间上门打招呼、提个醒;春节刚过,牵挂群众就业增收,为还没工作的群众介绍务工岗位,为省外务工的群众申报交通补贴……2025年新年伊始,牵挂的人还很多、事也很多,想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一道,再为村里谋划一个有发展基础、有比较优势的致富产业,再为患病的群众争取更多更精准的帮扶措施,再为村里适龄孩童上学就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把对群众的这些牵挂渐渐化作我们工作的动力,将独山村建设成为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幸福乡村、宜居乡村,让村民在新的一年有更多可感可及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