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我和一群“以梦为马”的小伙伴们毅然决然地跨入了基层的“熔炉”,从“三支一扶”到“基层公务员”,不知不觉已经四年有余,1460多个日日夜夜。回望这段时光,是尝遍酸甜苦辣的四年,是身披星辰的四年,更是不断成长的四年。我从一个在实验室里披着白大褂的工科女,成为一名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翻开这一年的民情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是基层温暖瞬间的呈现。
一撇一捺,记录的是“初入基层之路”。初入基层这个“大熔炉”,站在单位门口,我在心中暗暗自问,“我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工作者吗?”“我能成为一名人人满意的基层工作者吗?”“干基层工作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干的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切的事。”这是我在民情日记上写的第一笔。这四年来,我始终将“群众利益无小事” 谨记于心,将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必修课”,将政策业务法规文件作为“专业课”,将服务群众作为“实践课”,始终坚持到服务群众“最前沿”。“从坐办公室的‘书生意气’到深入基层的‘躬体力行’,我亲身感受到群众的期盼。”作为基层干部,只有始终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才能学会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协调各方资源为群众谋福祉,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一字一句,记录的是“闹市6元物业的幸福”。来到基层工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所在的街道是主城区街道,但是老旧小区也占大多数。2024年初,樊城区汉江街道毛纺小区社区星河纺织厂家属院以培育小区自治小组为切口,引导居民共同参与小区治理,小区居民实现在繁华都市中“6块钱物业费的幸福”。小区自治的关键是党支部书记这个“领头雁”。66岁,有着36年党龄的褚桂菊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她率先拆除自家储物间,主动到每家每户与居民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居民需求,组织召开“小板凳”会议。通过褚桂菊的示范带领,小区居民共同组建小区自治小组,由小区自治小组通过深入群众,广泛收集居民在环境美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让后期每项决策都能贴近民心、反映民意。经过这次遇见,我愈发感受到我们这些大学生下到基层的意义:一个不能感受到人间冷暖、不能示范带动的干部,是不能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的。
一点一滴,记录的是“助餐小哥的温暖出发”。 “一老一小”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关键小事”,更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寒潮再度来袭!2025年2月8日,一早便是寒风凛冽,但汉江街道汉江北路社区为老服务却升腾起阵阵暖意。当气温跌破冰点,这里的热乎饭菜、贴心照料与温情守护,正织就一张抵御严寒的民生保障网。这一次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名外地返乡外卖小哥——崔建,外卖小哥是城市里最争分夺秒的人,跑快一步就意味着多送一单,但他愿意放慢脚步,为辖区里的孤寡老人免费送餐,“餐盒先裹棉毯,再入保温箱,送餐路线经反复优化”,他半年被呼叫了82次。每天中午,需要用餐的老人或其子女会给社区幸福食堂发送订单,饭菜做好后,幸福食堂会联系这位外卖小哥,由外卖小哥义务送餐。这些看似由一群“小哥”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关乎群众福祉的大事,他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承载着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刻体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真谛。每当我看到露出笑容的群众脸庞,那份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便油然而生,也更加坚定了我为民办实事的信念与决心。
从初来乍到的不了解到如今能够自信地讲述身边榜样和基层百姓的实际情况,这本日记中的每一笔都记录着成长与蜕变,都深深镌刻着大家的认可与鼓励,也更加坚定了我为民服务的步伐。我深知这条道路既光荣又充满挑战,但我已做好准备!我的民情日记依旧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