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为主题的纪录片电影《您的声音》正式公映。影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展现了基层工作者在城市治理中的坚守与担当。正是这些基层工作者看似平凡的日常工作,带给我们这座城市不平凡的温情。这不仅是一部记录城市治理创新的纪实作品,更是一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教材。作为一名正在基层锻炼的选调生,我深受触动,影片中很多内容就是我们在基层的工作日常,我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工作启示。
坚守为民初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影片通过胡同停车治理、老楼加装电梯、应急抢险等7个故事,展现基层工作者在解决群众诉求中的智慧与辛劳。这些案例有一个共性特点,基层工作者肩负着群众的期盼,以极大的责任感,日复一日地协调各方力量,解决复杂难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者的初心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守这一初心,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在基层锻炼期间,我也学到了很多优秀的工作方法。为提高片区治理水平,大牛坊村股份社党支部成立了“志刚工作室”。工作室依托党代表工作室和人大代表联络站,设立固定开放接待日,常态化组织包片镇领导、村居书记、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进站接访,倾听群众心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的服务模式,确保群众诉求高效解决,实现“问题就地化解、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和影片中呈现的案例类似,“志刚工作室”也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致力为周边居民解决各类问题。
倾听群众声音,解决实际问题。影片中,社区工作者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四处奔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民生工程,实则涉及多方利益的协调与平衡。通过耐心的上门沟通,最终他们找到了让居民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也让我联想到“志刚工作室”在解决群众诉求时的优秀做法。工作室注重营造温馨、亲民的沟通环境,暖色沙发、精心准备的小糖果等细节,让居民在反映问题时能够放松心情,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参与感,也增强了问题解决的实效性。正如影片中所展现的,当居民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时,他们更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这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工作室积极践行“未诉先办”的基层治理新思路,化“被动响应”为“主动出击”,针对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举一反三,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推动基层治理从“事后解决”向“事前预防”转变。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治理效能。影片展现了基层工作者在解决停车难题时的创新举措。他们通过盘活停车资源、优化停车秩序,成功解决了600年老街的停车问题。大牛坊片区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便民商街曾因下班高峰期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导致道路拥堵,群众反映强烈。和影片中类似,工作室联合片区单位、物业公司、商街管理方及共享单车企业,在镇综治等部门支持下,规划专用停车位,并组织工作人员和居民志愿者在高峰期维护秩序,引导居民规范停放。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居民逐渐养成自觉停车的习惯,商街环境显著改善,拥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影片中的案例还是工作实际中前辈们成功解决纠纷的经验都告诉我,基层治理要杜绝“一刀切”的惰性思维,而是要通过创新思维、多方协作、循序渐进的方式,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培养居民的文明意识,实现治理效能和文明程度的双提升。这种治理模式也为其他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展现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