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我眼中的北京门头沟:是家乡也是工作地

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 张妍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提到北京,也许最先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繁华的都市,是东西城小胡同里拎着鸟笼子的老大爷,是皇家园林里一砖一瓦的存世传说。而我今天要说的北京,是见证着我出生和成长的北京,是供我安居乐业的北京。我此刻正感受着它深夜带给我的安宁。它远在西六环外,最西部与河北省相接,它近在我身边,我身在其中,受它滋养又尽自己所能回馈于它。它就是距离北京市区最近的郊区——门头沟区。

代代守护:携手建设美好家乡

在点点黑色中前行的“赶路人”之一就是我的爷爷。作为一个在有着千年采煤史的老矿区生长的门头沟人,年轻时的他便下井采煤谋生,他的背后是因父母相继离世需要照看的弟弟们。幼年时,我常与爷爷在一起,他因职业病而不再挺拔的身子就像家旁边那座低矮的小山。他脸上那一道道岁月留下的痕迹也像山的走势那般,纵使弯弯折折但总能找到出口。而童年记忆中的家乡,即使是白天,道路上也不免有黑色煤渣,空气中时常飘着煤的味道。

小时候的我,对大人们工作的煤矿鲜少关注,也很少留意家乡的山,再长大一点后,我开始希冀见到不同的风景,比如江河奔流入海的壮阔。后来,不断成长的我面临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选择,上了大学的我短暂地和门头沟有了物理意义上的间隔。大三时,我踏上了赴日留学的路途,也在太阳升起的凌晨见到了奔流入海的情景。可是我依然在排除一些选择后,把家乡门头沟区作为了工作首选地。更准确地说,与其说是我选择了门头沟,不如说门头沟“收留”了恋家的孩子。就这样,我告别了大学生活,以乡村振兴协理员的身份和门头沟有了新的会面。

岁岁如新:续写角色转换篇章

在夏天不断演奏的蝉鸣声中,还未来得及和老师和同学们道一声珍重,手捧毕业证书的我迎来了新的一岁。自此,往日要好的同窗变成了好友列表里的代名词,偶尔看着大家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有人在高校读研,有人在学校教书,有人在公司上班……而我,正在村里学习如何翻地,正在忙着给村民免费分发村内种植的绿色蔬菜。

我所服务的村是拆迁村,实施棚改拆迁后,村子的南坡还有边角余地,但一直荒废着,而且垃圾成山,一片狼藉。村党支部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国家定位,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大浅山区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的要求,找准本村“发展”切入点,即走安全发展与绿色发展并行之路。于是,党支部带领党员和志愿者,对边角余地进行环境整治,并走出了一条种植蔬菜的道路。

初来乍到的我,别说是翻地了,就连铁锨都没用过。村书记贴心地鼓励我,村两委也亲自示范给我看,还不忘编成顺口溜方便我记忆,“前腿弓,后腿绷”,我一边默念着口诀,一边笨拙地翻着地。起初,我不能很好地掌握发力方法,导致蛮劲儿是有了,巧劲儿却还无影无踪。回想刚开始学习干农活的我,把铁锨抬得老高,每次翻土都只能翻上来很少的土,使得肥料无法深入土壤内部。

渐渐地,我变黑了,也会翻地了。在农忙时节,我和村里人一起剪韭菜,剪韭菜根被我形象地比喻为理发师给韭菜理发。看着村里大哥三下五除二地就完成了修剪工作,而我还小心翼翼地琢磨什么地方不可以去除,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光也不自觉地停在了大哥的手头上……

在农田里看到自己曾付出过辛勤汗水的蔬菜长势喜人,我的心里也跟吃了蜜一样甜。看到满载新鲜蔬菜而归的村民,我为蔬菜有了最佳归属地而开心,也因为看到村民们上扬的嘴角而颇具成就感。闻到满屋飘香的韭菜味时,我觉得我离我的家乡又近了一步,也越来越意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年年如初:融入乡村振兴绿景

昔日的门头沟,靠煤矿的黑聚集打工人,靠煤炭的黑开创致富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中外合办的采矿企业”,曾标志着北京近代工业的开始。而随着门头沟煤矿的逐渐关停,门头沟区走上了生态涵养的发展道路。

我们村也不例外,我们以门头沟区悠久的农耕文明史作为发展底色,结合泥塑这一传统元素,创新性提出“农耕泥塑文化景观村”的概念,并让此概念“落地生根”。目前,我们正在朝着让园区成为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的目标而努力。

门头沟区绵延起伏的群山正在见证——白昼中泛着的点点黑色换上绿衣。终有一天,门头沟的绿色会被更多人所熟知,门头沟的绿色也会吸引更多人的光顾!那时,我作为家乡建设的参与者,会笑着跟您道一声“欢迎”。

发布人:保持学习 发布时间:2025-2-26 01:10 收藏 阅读人次:9457

初审:雨霖林 编辑:亦风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