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随笔:“三门干部”的基层“变形记”

2024年河北省定向选调生、承德市承德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石灰窑镇大范杖子村支书助理) 汪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是年轻干部的成长沃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从象牙塔走向乡间田野的选调生,我曾怀抱“指点江山”的书生意气,却在与土地相拥、与群众交心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个中深意。半年的时间里,从“985”到“能文能武”、从“研究生”到“选调生”、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身份转换间,我完成了从“三门干部”到“三子干部”的基层“变形记”。

从“985”到“能文能武”,怀“不辞冰雪为卿热”之赤诚,争做“为民服务”的“练家子”。半年前,顶着“985高材生”的光环,我来到河北省承德县大范杖子村任职。半年基层工作的洗礼,使我愈发清醒地意识到,走出了大学校园、来到了地头田间,如果没有一颗为民服务的赤子初心,再耀眼的光环也终会黯然。群众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抱有“过客”心态的“镀金者”,而是通世事、肯用心、扛得住的“硬把式”。从巡查防火防汛到到处理突发险情,从开辟农副产品销路到筹资修建过桥护栏,半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尝试以桩桩件件的实事好事赢得村民们发自内心的认可与信赖。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越是“险重繁难”就越要“挺膺上前”,越是“急难愁盼”就越要“心心念念”。正如苏轼所言,“不一于汝,而二于物。”对于未经风雨洗礼的“三门干部”来说,基层从来就不是“观光地”,而是锻炼本领的“练兵场”、磨炼本事的“淬火炉”,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抛掉光环、放开身段,多接几次“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蚂蚁”,才能尽快从初出校园的“后生子”蜕变成为堪当重任的“练家子”。

从“研究生”到“选调生”,秉“文章合为时而著”之担当,握牢“力透纸背”的“笔杆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成为栋梁之才,既要德配其位,也要才配其位。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作为受党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群体,青年选调生的笔尖上涌动着双重使命:既要延续求学时代的钻研品质,更要书写切中肯綮、切有补益的时代华章。当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基层的复杂情况碰撞出火花,当“墨香”与“稻香”交织融合,唯有挥就“力透纸背”的刚劲笔锋才能架起“知行合一”的衔接桥梁。作为法学研究生,半年前的我,还在伏首书案,潜心以规格严整的学术论文丈量“法治文明”的纵横经纬;半年后的今天,我已扎根一线基层,力求以第一视角的直观笔触记录“送法下乡”的时代新风。《盐铁论》中有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我尝试用行政法的原理考察“基层履职事项清单”,当我思考将民法典的精神融入“村规民约”的迭代改版,无形之中,“笔杆子”贯通了“知政失者”的草野与“坐而论道”的书斋,成为了连接理论境界与现实世界的神奇纽带。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悟“言近旨远君子语”之智慧,善磨“沟通协调”的“嘴皮子”。近年来,从大别山区的“屋场夜话”到渝北小镇的“民情茶室”,从塞北草原的“马背宣讲”到南海渔村的“船头课堂”,各地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在基层治理中熠熠生辉、引人深思。入职选调生后,我从一名“隔窗听雨”的“观棋客”转变为了“执子入局”的“解扣人”,也亲身体会到了基层治理中无处不在的人际属性与沟通价值。到村的半年以来,我多次遍访村内的脱贫户、监测户及其他重点户,深度参与了信息统计的沟通核对、涉农政策的宣传对接、邻里纠纷的协调解决。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基层工作的开展,不能不讲究“乡土气”、不能不品咂“人情味”、不能不善磨“嘴皮子”。有效、有为的基层治理,需要的不是机械、死板的“照本宣科”,而是精妙、练达的“转码破译”,需要将严肃的政策语言转化为平实的生活话语,以高超的共情能力破译朴素、鲜活的社情民意。这种“转译”,根植于对群众思维方式的深刻理解,更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作风、经验与造诣。

发布人:飞锡下天风 发布时间:2025-3-3 16:18 收藏 阅读人次:6635

初审:王嗣音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