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站在广西平乐县密山渡村老渡口的青石阶上,望着漓江支流蜿蜒东去,黄文秀师姐写在《驻村日记》里的这句话忽然涌上心头。两年前,我沿着她的足迹从城市回到乡土,在密山渡村的炊烟橘香中,将青春揉进了乡村振兴的经纬。自此,我以脚步丈量这方土地,以热忱浸润这抹乡情。
“昨天”:以脚步叩问大地,在沃土里扎下信念的根
“后生仔,饮碗油茶再下村咯!”初到密山渡那日,村支书苏书记递来的油茶烫得我手抖,却暖了心窝。作为从城里返乡的选调生,“语言关”成了首道考验。讲平乐话的村民议事会,听得我如坠云雾;调解橘园地界纠纷时,老伯一句“后生仔莫要当和事佬”,臊得我面红耳赤。
我把手机备忘录变成“方言词典”,跟着村支书苏书记走村串户:学“这样”叫“丈子”,懂“去哪里”说“克哪凯”,悟出“老人家讲古比文件更鲜活”。三个月后防汛夜巡,当我用夹生平乐话劝离江边养鸭户时,苏书记拍肩大笑:“后生,你这‘桂普话’比漓江鱼还入味!”
“今天”:以真心浇灌热土,在风雨中绽放为民的花
2024年夏汛,漓江支流在暴雨中翻涌嘶吼,水位一夜暴涨两米。凌晨,雨帘如瀑,我与村干部踩着泥泞小路深一脚浅一脚赶往村西。80岁的赵阿婆蜷在老屋角落,怀中铁盒里的全家福已泛黄卷边,急浪裹着断枝噼啪砸向窗棂,我蹲身握住她冰凉的手:“阿婆,苏书记家里给您安排了房间,明天安全了就回来!”看着赵阿婆裹着毛毯坐在苏书记家中,颤抖的手指轻抚玻璃上蜿蜒雨痕时,我忽然懂得:所谓“最后一公里”,不是风雨兼程的跋涉,而是把避风港筑进百姓心坎的温度。
在遍访脱贫户的日子里,我绘制的“民情地图”愈发厚重:帮独居的马伯把砂糖橘嫁接技术教给全村青年;为残疾户阿芳姐的壮绣作坊开通抖音小店;带着留守儿童在村委文化墙描绘“未来的橘园”……当村口小卖部的阿婆不再叫我“那个戴眼镜的后生”,而是端出特地留的沙田柚说“小唐,尝尝甜不甜”时,我知道,自己已在这片土地生了根。
“明天”:以担当耕耘希望,在乡野间催熟振兴的果
站在密山渡村老渡口的青石阶上回望,两年前种下的沃柑苗已亭亭如盖。当“担当”化作我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驻村日记,那些与乡亲们胼手胝足的日子,正化作乡村振兴的“密码”:我们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的温度,以电商直播新思维激活沉睡的农产品资源,借社会学调研方法化解代际观念冲突,在基层党建中筑牢组织堡垒,在产业升级中培育特色品牌,在文化传承中唤醒乡愁记忆,绽放出既有传统根脉又具现代活力的崭新图景。
临别前夜,我在驻村日记里写道:“黄文秀师姐,如今密山渡的产业路已通到每片橘林,您当年走过的泥泞,正变成乡亲们的康庄道。”新一任选调生即将到来,我把浸透汗水的“驻村攻略”郑重交递:方言学习笔记、防汛应急预案、电商运营图谱……每一页都沉淀着“泥土方法论”。
结语:且听基层“风雨”,静待“百花”盛开
驻村两载,密山渡教我以“三牛精神”自勉: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晨起巡江,见老渡工一篙撑开晨雾,方悟“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暮访橘园,听果农笑谈“手机变成新农具”,更信“绿水青山变金山”的愿景。
密山渡的嬗变,是八桂大地上万千乡村的侧影;而我的青春,何其有幸能与这漓江畔的橘香共酿甘甜。未来路上,当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续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