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缠在山腰时,村支书递来的那盏手电已照亮了沥青路。这是我驻村的第二个年头,手里拂着昨夜整理的民情笔记,封皮上“选调生”三个字在露水里洇出淡淡墨痕。金溪的群山把城市折叠成遥远的传说,在这里,基层是祠堂门环上的铜锈,是稻田里倒伏的稗草,更是阿婆递来搪瓷碗时掌心的温度。五百多个日夜在推门、行路、弯腰中流过,终于懂得这片土地教给我的三卷书——叩开紧闭的门扉,走过沉默的山路,在烟火深处扎下年轻的根系。当第一季新稻压弯田埂时,笔记本的页脚已微微卷起,像是湘江畔倔强生长的芦苇,记录着从“外来研究生”到“小王干部”的蜕变轨迹。
脚下有路,耳中有声——在沟通中叩开基层密码。沟通是社会互动的基础,更是基层干部的必修课。脚步叩响的回音尚未消散,山风已捎来远方的呼唤——基层密码藏在三重对话的回响里。推开镇政府的办公室门,晨光正落在领导案头的医保筹资进度表上,带着改厕满意度调查的褶皱问卷,我学会用“数据+案例+请求”的汇报法:既说清90%缴费率背后的夜访故事,也坦言近几天的改厕难题。领导指着墙上的“乡村振兴作战图”笑叹:“小年轻的眼睛就该是尺,既要量准田亩,也得测透人心”;转进村委二楼的资料区,方言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跟着主任老李学习养老保险认证时,他蘸着茶水在桌上画流程图:“你看这信息录入的过程像不像给秧苗间苗?该留的留,该补的补。”三个月后,当我能用接地气的“村里话”讲解综治民调政策时,晒谷坪上的大爷大娘们拍腿直乐:“这伢子讲话学起来飞快”;最难忘在汤家大爷的房檐下,走访调研时他紧攥着我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从上学期孙子期末考的“90分”,到几百米外打理的“蔬菜地”,直到聊到太阳隐去了面孔,湖面倒映出盈满的月盘,时髦的手机铃声打破了竹海的忘年对话,老人才不舍地说道:“一切都好,下次一定要再来……”
履印青山 步步生情——在行走中触摸乡土脉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村情村况不会无缘无故地映入脑海,通过道听途说仅能浮在表面,唯有亲眼所见、亲手所触、亲身经历,方能有所得。踏过古老的青石阶,在古树祠堂读懂乡愁记忆,探寻来来往往的历史渊源,从长寿老人口中了解村子上下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实现从“哪都懵”到“哪都通”的转变;爬上蜿蜒的泉水峰,在奇峰秀峦俯瞰大美景色,以目光丈量每一寸土地,欣赏美不胜收的崇山峻岭和波光粼粼的河湖江海,“瓜里排”“虎头坝”“鱼形山”“豆腐石”“柿竹水”,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钟灵毓秀;踩实乡间的黄泥田,在阡陌纵横绘制农业地图,畅想产业发展的前景,规划土地流转的蓝图,写好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乡村答案;迈进简朴的木门槛,在灶台炕头感知民生温度,走近柴米油盐酱醋茶,踏遍房前屋后栏杆处,落实急难愁盼民生事,方知基层大众安危冷暖。
沃土生金 此心安处——在扎根中绽放青春之花。当春笋顶开最后一块冻土时,我读懂了扎根的真谛。青春当如竹,既要深扎岩隙汲取养分,努力向下扎牢“信仰之根”。在思想上深化基层认知,在心态上厚植为民情怀,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将“他们觉得”变成“我们认为”,不断强化“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外来户”到“自家人”的转变。同时,更要破土凌云展新枝,积极向上萌发“创新之芽”。在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时,我与技术人员带着无人机一起丈量林海,巡林员起初直摆手:“原先都靠两条腿,后来进化成两个轮,这四个翼的铁鸟真有用?”回传的高清画面中标志性的柿竹水库,成了最有力的答案。如今防火带上,通过“土办法”与“新技术”的碰撞结合,1.8万余株的防火小树苗与两侧的茂密竹海遥相呼应,仿佛一场新老交替的接力,而我也在这个接力过程中,逐渐完成了与基层的融合……
“莫嫌村路窄,窄处好生根”,昨夜火塘边,支书用疙瘩柴敲着墙根新发的竹笋对我说。檐角漏下的月光,正静静淌过那本越来越厚的驻村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