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搭建多样性、全覆盖、立体化的学习体系模式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锻造过硬党员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组织部门和各级党组织需找准使命定位、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构建内涵丰富、科学有效、形式多元的党员教育培训阵地体系,提升教育培训的“深度”“精度”“效度”,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培养更多“耳目股肱”。
坚持“政治标准、政治导向”,锚定目标任务,挖掘“掘井及泉”的思想深度,确保理论学习“零盲点”。《规划》明确指出:“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落实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员教育培训因党而生、为党而兴,政治性是其第一属性。必须紧扣政治引领主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要积极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辅导讲座、读书会、学习研讨等活动,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各领域全方位的指示批示精神,将思想、境界、认识摆进去,查找“温差”“落差”“时差”,把原著、原理、原文内化为理想信念,外化为实践行动。同时,要高质量编制教材,实时更新资源库内容,深入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时事热点、先进事迹和地方红色故事,设立专项经费,科学设置课程、组织精品班次,在丰富多元的资源滋养下,夯实党员思想根基,确保理论学习无死角、全覆盖。
秉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完善体系建设,把握“有的放矢”的培训精度,推动能力提升“零障碍”。党员教育培训需因时而变、因需而定、因势而新、因人施策,方能凸显针对性与吸引力。《规划》精准聚焦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需求,对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新兴领域的党员专题培训工作做出分类指导,明确了学习重点与路线。因此,各地在细化培训课程时,应聚焦提升学员的参与感与体验感,充分考虑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等特点,认真研判本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硬骨头”,结合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困惑,科学制订“订单式”“菜谱式”“自选式”培训计划。例如,针对农村党员,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商运营等课程,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现场授课;针对机关党员,强化政策解读、公文写作等培训,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业务水平;针对新兴领域党员,则聚焦行业发展趋势、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及时收集学员反馈,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培育更多堪当大任的“行家里手”,推动能力提升无障碍。
遵循“笃实践履、知行合一”,优化考核机制,提升“润物无声”的教育效度,实现实践教学“零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党员教育成果的检验,关键在于是否切实回应人民的期待,只有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要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项目现场、乡村振兴前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实践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面对面交流、身挨身久坐、心贴心走访,近距离接触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强化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宗旨意识,提升教育培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员在实践中的表现作为重要考核依据,通过量化指标、实地考察、群众评价等方式,评估党员助力产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基层治理的成果,统筹为民办实事的数量与质量。根据得分高低,评选出优秀小组和优秀学员,让党员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认可和鼓励,确保实践教学无距离、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