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新时代“三农”工作全局,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清晰路径。广大党员干部当以实干为砚、创新为墨,在田野大地上书写农业提质、生态升值、治理增效的鲜活篇章,铺展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三农”新图景。
执“战略强农”之笔,绘就“穰穰满家”的农业丰收图,筑牢大国粮仓新根基。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一号文件立足“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战略布局,把“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摆在了首位。党员干部要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以创新科技激活农业发展动能,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方面,要切实守牢“耕地保护”主阵地,严把“耕地流出”“承包经营”的监督关,坚决制止触碰“耕地红线”的行为。聚焦激活闲置土地效能,推进“土地流转”集零为整,培育“集体经营”扩面增效,让每一寸耕地都“种满种好”。另一方面,要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推动无人机植保、大数据管护等“硬核科技”落地生根,实现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吃饭”的转变。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四良”结合模式,强化种源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优土配方”“优种筛选”的高标准农田工程,筑牢粮食安全的科技根基,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农业愿景。
执“生态转化”之笔,勾勒“山水入画”的农村宜居图,绘就绿水青山新景象。一号文件强调“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生态振兴绝非“表面文章”,而是要构建“从规划到管护、从治理到转化”的系统思维。福建“生态银行”整合碎片化林业资源形成万亿绿色资产,江西“花海经济”年引流游客超千万人次,生动诠释了“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互利模式。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一方面,要以“绣花功夫”推进环境治理,在“房前屋后”见真章。深入实施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攻坚行动,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实施“截污纳管+生态湿地”的污水治理模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另一方面,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田间地头”谋振兴。依托“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培育计划,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等新业态,建设“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链条,让百姓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执“善治良序”之笔,晕染“民心所向”的农民幸福图,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当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干事态度,在人才引育和服务升级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要聚焦人才振兴,打造“头雁领航+雏燕振翅”的人才培育模式,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引进专家人才、乡贤能人投身乡村建设,依托校地联培、田间课堂等实地研学模式吸引和培育新进人才,形成“专家把脉问诊、能手示范带动、新农人创新实践”的三级人才矩阵,锻造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另一方面,要用好“四下基层”等工作法,建立“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以自治激发活力,“三会兴屯”“网格议事”发挥群众力量;以法治定分止争,“法律明白人”“乡贤调解队”化解矛盾源头。以德治春风化雨,“积分超市”“星级文明户”推动乡风建设。把治理成果从“纸面承诺”变为“实际落地”,让和美乡村既有“颜值担当”更具“内涵气质”,真正奏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