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五年的驻村生活转瞬即逝。从初到西马庄村的懵懂青年,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基层干部,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心系群众的责任、迎难而上的勇气以及化解矛盾的担当。回顾这段历程,我在不断成长中对基层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决心。
“萌新”进村:用“虚心求教”换取“村民认可”
初到西马庄时,作为刚出校园的新人,面对陌生的环境和繁杂的村务,我满心迷茫。那时,“95后”“应届生”的身份于我而言,不是光环,而是融入乡村的重重挑战。为了尽快熟悉村子,我紧跟村支书的脚步,像个求知若渴的孩子。走在村里的小道上,村支书一路耐心介绍:“这户人家的大爷编竹篮的手艺特别好”“这片地以前是荒地,现在计划种上果树”。在她的讲解下,西马庄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园。我深知,想要融入这里,就得虚心向村民学习。此后,我主动和村民聊天,倾听他们讲述村里的故事和过往经历。渐渐地,我能叫出许多村民的名字,大家也开始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这种变化让我明白,原来,融入乡村的密码不是“学历光环”,而是“脚沾泥土,心贴人心”。
“硬核”攻坚:水电改造中的“逆风翻盘”
西马庄村水电改造,这本是备受期待的民生工程,却在换水表环节被“居民家中无人”绊住脚步。村民白天多在外忙碌,施工队多次扑空,工程进度停滞不前。对此,村“两委”迅速行动。村支书提出“追着时间跑”,“两委”干部带头组建“攻坚小组”,将256户按片区划为6组,逐户摸排村民的作息时间。针对务工家庭,采用村广播、微信群、电话“三管齐下”通知,约定晚上7点后上门,村干部手机里记满了村民的收工时间。夜幕降临,他们打着手电筒为村民换表。独居老人和长期外出家庭也没被落下,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到人”。赵大爷儿女在外,邻居刘婶主动当“联络员”,村委还设“水表寄存点”方便村民。经过半个月的不懈努力,全村水表更换完成。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为民服务的答卷应如何书写。
以“公平公正”之责,赴“基层治理”之约
基层治理工作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纠纷。有一次,两户村民因为土地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我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认真倾听他们各自的诉求。为了摸清真相,我顶着烈日跑了三趟镇档案室,翻出三十年前的土地承包台账和土地划分图纸,又请村里几位古稀老人到现场“忆当年”。烈日下,我举着泛黄的图纸与老人反复核对,最终以原始资料为依据,重新划定边界。那一刻,他们脸上的怒气消散,露出了和解的笑容,还对我连声道谢。我恍然领悟:公平不是冰冷的尺度,而是带着泥土味的将心比心;公正未必是铁面判决,而是让双方挺直腰杆说“服气”。通过这些经历,我学会了在处理矛盾时,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理解各方的感受,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基层治理是乡村稳定发展的保障,肩负这份责任,我更加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也会在今后继续秉持公正,为维护乡村和谐贡献力量。
这五年,西马庄村的每一件“大事小情”都见证了我的成长。如今即将离别,心中满是不舍。这段经历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未来,我会带着从西马庄村收获的经验和感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