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启蛰,品物皆春。”听着窗外春雨敲击窗户的声音,倏然发觉这是我在基层度过的第三个春天。从初入基层的青涩懵懂到扎根基层的沉稳老练,从披星戴月搞项目攻坚到挽起裤腿下地种田,从望而却步、畏葸不前到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在绵绵春雨无声的滋润下,一粒小小的种子在基层破土萌发。
迎一场“甘霖雨”,以“关关难过关关过”的信念扎根基层。刚从“象牙塔”转至基层一线,“家长里短”听不懂、“柴米油盐”聊不上,“语言关”“沟通关”成了我的最大挑战。“你是大学生咋到村里来了,是为了镀金吧?”“你们就是下来挂个名的,两年后就得走。”群众的质疑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小曾,这个医保要怎么交?”“小曾,你看我的低保申请材料有没有问题?”面对群众的疑问,我每每都需要咨询挂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不靠谱”这个标签打在了我的身上……“不适应”“不信任”“不靠谱”我成了基层的三“不”干部。久旱逢甘霖,村“两委”干部对我的帮助成了我在基层迎接的第一场“雨”,从田间地头到民生保障,从产业发展到人居环境整治,我在向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养分,做到以“关关难过关关过”的信念坚定扎根在基层这片热土。
踏一场“润物雨”,以“心系百姓苦”的态度服务基层。三年时间,走访过不少连任数届的村“两委”干部,也接触过许多返乡创业的“新农人”,润物细无声,和他们的沟通交流是我在基层迎接的第二场“雨”,正是他们对基层的热爱,让我对基层工作的态度实现了从“雨打地皮湿”到“润物细无声”的转变。从起初的水稻杂草分不清、医保社保摸不透到自己下田“栽秧子”“打谷子”、医保缴费“手把手”“帮代办”,从“水土不服”到“入乡随俗”,从“一筹莫展”到“信手拈来”,从“一知半解”到“如数家珍”。沐浴在默默滋养万物的细雨中,我感受到基层发展的“阴晴圆缺”,也感受到百姓的“喜怒哀乐”,直接、真实而又具体地触摸到社情民意。双脚沾满泥土、双手磨出老茧、心中坚定初心,我的青春在为民奉献中熠熠生辉。
望一场“及时雨”,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奉献基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回望三年基层路,从医保征缴到低保核查,从巡查整改到耕地保护,总会有人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帮助或支持我,带我遍访村里的脱贫户、监测户、五保户,陪我撸起裤管子、蹲过田垄子,和我在百姓家门听民意、在田间地头察民情,他们的支持与陪伴是我在基层迎接的第三场“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事不避难者进”,上山的路总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就如同基层的路总是需要在“矛盾窝”中多钻研、多磨炼。在今后的基层道路上,我将继续保持“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姿态,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锤炼斗争品格,主动投身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乡村振兴最前沿、基层治理第一线摔打磨炼,以务实之举回应民生之需,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高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