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一块小小“导向牌”背后的“民生故事”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办事处 李锡雄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民生问题无小事,百姓呼声无大小。

“以前外卖小哥都容易绕晕,三个‘18号楼’搞得人找不着北……”住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的王大爷回忆道。原来,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建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公房,由鞍山四村、抚顺路373弄、抚顺路393弄三个自然小区组成,楼栋分布错综复杂,再加上抚顺路两条弄堂门牌号排列特殊,让“找路难”成了访客们日常的痛点。“亲戚来串门,十次有八次要打电话求助。”居民王先生形容,初来者就像走进了“迷宫”。

在一次党员会议上,徐阿姨的一句提议“阿拉能不能装些导向牌”,迅速引发共鸣。随后,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党总支发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破局行动”。“两委”干部立即行动,迅速组建以党员楼组长为核心的自治团队,联合志愿者开展走访调研。“我们挨家挨户问需求,连小朋友都画了理想中的路标!”志愿者小王回忆。不仅如此,居民们提出的建议,如“指示要清晰”“风格要温馨”等,也被逐一纳入设计方案。

居民区党总支多次召开“三驾马车”议事会,围绕导向牌的位置、样式展开讨论。“刚进门的交叉路口必须装”“颜色要和绿化搭配”……最终,“社区规划师”根据居民意见,很快设计出简洁明快的导向牌,既标注楼栋号,还融入社区文化元素。在安装阶段“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物业公司负责导向牌基础施工,业委会协调公共资金使用,居委会则统筹志愿者开展宣传与维护工作,居民既当“规划师”又当“质检员”。最终,红黄相间的牌身清晰标注楼栋号与方向箭头,还特意增加了反光凸面镜,“一块牌子从设计到落地,都是阿拉自己‘盯’出来的!”居民张叔叔开心地说。

导向牌安装后,外卖小哥小李感触颇深,“以前送一单得问三次路,现在跟着牌子走,效率翻倍!”更让居民安心的是,消防通道标识清晰,急救车辆能快速定位楼栋。“上个月老刘家突发急症,救护车5分钟就找到了楼,真是救命牌!”居民陈阿姨感慨道。

如今的鞍山四村第一居民区不仅让快递小哥和来访客人告别了“迷路困扰”,从“迷路”到“有方向”,从“陌生”到“一家亲”,更凝聚起邻里温情。居民们自发组建了“自治智囊团”,计划下一步优化绿化、增设便民设施。

发布人:12371网友hh68k0 发布时间:2025-3-12 08:52 收藏 阅读人次:1192

初审:李爱国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