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驻村成长记:“向下扎根”方能“向阳而生”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 驻四川天府新区永兴街道红花村选调生 李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间,我在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红花村已驻村两年,逐渐褪去了青涩与稚嫩,收获了喜悦与成长,留下了一步步坚实的脚印。这两年经历无疑是成长路上宝贵的人生财富,我也深刻感悟到唯有“向下扎根”,才能在基层沃土中向上拔节、向阳而生,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青春答卷。

以“风雨不改凌云志”的坚定信念“向下扎根”,在“勤学习,善实践”中掌握村情实际。犹记得刚到基层时,我对村情不熟悉、对政策不了解,面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点多面广的工作,感觉“无所适从”。村书记语重心长告诉我:“你们驻村时间很短,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福利,勤实践方能有收获。”面对难题时,我时常想起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调查研究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了全面了解村情村况、办事流程,后来的时间里,我摆正心态虚心学习,主动融入适应,从村里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脚步丈量农村大地,入百家门听百姓声,梳理全村土地、产业、资源“三张清单”,逐渐掌握全村发展的“一手资料”。在了解红花村的同时,我也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壮大集体经济、推动项目招引和产业发展等工作中。

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诚情怀“向民而行”,在“察实情、谋实策”中践行为民初心。民生在情,倾情方能心近。只有躬身倾听群众心声,才能找准服务方向。两年来,我坚持在田间地头沾泥土味,到群众家中闻烟火气,组织开展院落坝坝会、议事会10余场,讨论将闲置农房委托村集体对外招引业主,建成运营“共享院子”,帮助群众鼓足了“钱袋子”。积极当好政策“宣传员”、群众“服务员”、治理“网格员”,走进农户家中开展燃气安全检查,走进草莓大棚解读种植补贴政策,带动群众种植草莓100余亩,让小草莓长成致富“金果果”。面对乡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我们组织开展暖冬行便民服务、青少年寒假绘画等活动,“热火朝天”的服务项目让群众“喜笑颜开”,老乡一句句“活动搞得实在”是对我们驻村选调生最大的认可,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只有脚底沾泥方能心中有底,真情实干才能赢得民心。

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昂扬姿态“向阳而生”,在“肯吃苦、重实干”中练就本领能力。“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刚来驻村时,红花村还是集体经济不足10万元的薄弱村,调研发现村里莲米堰区域集中分布较多群众闲置农房。我跟随村两委走进群众聊心声、问需求,从院落规划设计,到村情宣传推介,再到“共享院子”项目业主招引,规划区域农房17处,最终以“村联合社+企业+农户”形式推动“共享院子”项目建成运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15万元,实现闲置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参与并见证“共享院子”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容村貌“美起来”。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回首两年驻村岁月,我在日复一日的基层实践中,黝黑了皮肤,磨炼了意志,增长了见识,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克服了“本领恐慌”,逐渐完成了从“想干事”到“能干事”的转变。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红花村蹲苗的两年,使我深刻意识到基层是青年成长最好的“课堂”,也许这只是阔步新征程中不起眼的注脚,但涓涓细流汇入江河才有了时代的波澜壮阔。无数个如我一般的青年投身接力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终将绘就乡村大地的美好蓝图。

发布人:12371网友rv00sw 发布时间:2025-3-12 10:08 收藏 阅读人次:7178

初审:李爱国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