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流,从冬日萧瑟到春风十里, 从“乍见之欢”到“不舍离别”,这场隆重的“驻村考试”终是到了交卷的时刻,阿婆塞进手里的热红薯,饮水问题解决后乡亲们的笑脸,雨夜转移群众时村委会不灭的灯火,就是通过这场考试获得的“乡土文凭”。回望初心、审视成长,我将带着这份“驻村答卷”,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向下扎根、向阳生长!
以“读书本意在元元”的初心作答,在扎根中校准“为什么出发”的信仰坐标。初到基层时,面对方言壁垒和陌生的“监测户”“3+1保障”等政策术语,曾陷入“本领恐慌”,但正是这种“归零”状态,让我快速转变角色,学会以空杯心态重新学习。向下扎根,读懂“无字之书”,跟随村干部用“胶鞋换下皮鞋”走遍田间地头,将村民的“急难愁盼”绘成“民情地图”,在调解土地纠纷、推进厕所革命中,领悟政策文件之外的“乡土逻辑”;向上生长,筑牢“信仰之基”,参与村级党建阵地建设,组织“院坝党课”,将党的创新理论结合村史故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叙述,让政策宣讲从“照本宣科”变为“双向对话”。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课堂,唯有以“初心”贴近民心,方能理解“驻村为什么”——不仅是组织的安排,更是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以“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的担当破题,在攻坚中书写“来了做什么”的实干篇章。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基层网格治理的探索创新,从“国储林”项目开展到“矛盾纠纷调处”,每一项工作都让我逐渐褪去“书生气”,淬炼出“实干魂”。用数据破冰,梳理84户脱贫户台账,建立“一户一档”数据库,完善各类台账资料,对村级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创新破局,探索“党建+网格+数字”创新机制,强化党建引领,优化网格管理,借助“雪亮工程”和“贵政通”等平台,实行“传帮带”机制,实现数据赋能,推动智慧治理;持决心突围,保持坚定信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始终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差什么学什么,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兼具“理工科的严谨”与“文科生的情怀”,既要有实干担当的智慧,更要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魄力。
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恒心续航,在传承中思考“留下什么”的未来之问。期满之际,我常自问,两年的驻村时光,我为村庄留下了什么,村庄又留给我什么?回首来时路,我与村庄之间的关系恰似“种子”与“土地”,当村干部能熟练地掌握网上办公技能、网格员变得“数字化”、各类村级台账和资料能够建立成库并有序更新,留守儿童能够了解更多“外面的世界”,我这颗小小的“种子”便在破土发芽中带来新的希望;同时,村民以质朴纯粹的信任相托,让我领悟“人民至上、枝叶关情”的真谛,村庄土地的厚重与坚韧,赋予我“纵有狂风拔地起,我亦乘风破万里”的勇气直面一切艰难险阻,每一次解决问题后的蜕变,都拓宽我人生阅历的边界。这些深刻的成长经历无不在证明,村庄以更加深刻的方式重塑着我,在漫漫人生路上,给予我源源不断的生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