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两会金句“化时雨” 吹开百姓“幸福花”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高桥镇箭杆村选调生 冯钰虎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2025年全国两会在完成各项议程后,圆满落下帷幕。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谆谆话语,殷殷嘱托,掷地有声、催人奋进,向会内会外传递发展信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让总书记的金句在工作中“深度发酵”,坚定信心,带着会议的精神与人民的嘱托,奔赴各自岗位,挺膺“实干、追梦、奉献”之姿奔赴新征程。

聆听“科技创新强动力”的“奋进回响”,以“干到实处”推动“走在前列”。“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这个春天,中国创新势如破竹,锂研究突破“最先一公里”,原始创新与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共振轰鸣;DeepSeek以开源代码架起人工智能普惠之桥,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数字技术赋能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横扫票房,见证科技与文化的裂变之力。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更是厚积薄发的结果,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实干为要、创新为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在困难面前带着“一定能,一定行”的信念和精气神,与自主创新道路上一个个未知的“拦路虎”作斗争;始终葆有一股子闯劲和韧劲,跑好科技创新这场“接力赛”,在不懈奋斗中将更多梦想化作现实。

聆听“人才培养筑根基”的“使命回响”,以“教育支撑”孕育“活力源泉”。“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划出了重点、提出了新要求。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科技浪潮奔涌,人才根系蓬勃,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正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把握新的历史方位,坚持政治引领,主动靠前服务,营造重视教育、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当好人才的“引路人”“筑巢人”“贴心人”。要立足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工业产业等重点领域,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追梦、筑梦、圆梦舞台,奋力吹响人才“集结号”、送出诚意“邀约函”,真正引来“追梦人”,让天下英才当“时代主角”,让“归雁经济”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聆听“文脉相承润民心”的“振兴回响”,以“文化热度”升腾“城乡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实现由内而外的蝶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实践充分证明,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广大党员干部要怀揣“传承文明、创新文化、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和崇高使命,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铺垫发展蓝图的温暖底色。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丰富文化供给,真正实现“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托举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发布人:冯钰虎 发布时间:2025-3-13 09:18 收藏 阅读人次:902

初审:高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