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暑交替,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驻灵溪镇樟浦村度过两百多个日夜。从“文献堆”到“田埂路”,从“学术腔”到“乡土话”,那些与乡亲们并肩而行的时光里,让我真正读懂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深意。
身份在转型,“滴水穿石践初心”矢志不渝。去年夏季抗旱保苗攻坚战中,我负责的片区出现输水管道破损。按书本知识本想申请工程维修,却被村主任拦住:“咱们先给管道‘包扎止血’,手续后补不耽误!”看着他带人用塑料布、竹篾捆扎应急,我忽然明白基层智慧的价值。如今处理事务时,我学会了在“土办法”内寻找“新创新”:用微信群接龙替代“口口相传”,将技能培训融入村民大会,用“银龄课堂”替代传统老年活动。当看到留守老人学会视频通话,村民们开始用摄像头记录乡村生活,站在田野阡陌间,我深刻体悟到习近平总书记“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的朴素真理。那些在田间地头解开的“疙瘩”、在屋檐灶头焐热的民心,恰是新时代基层治理末梢开出的实践之花,印证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永恒真谛。
方式在变化,“绝知此事要躬行”始终如一。犹记初到樟浦村时,面对村民“小伙子,这里的农田河道清淤该从哪里入手”的询问,我这个环境学硕士竟语塞当场。在实验室精密仪器前游刃有余的双手,突然要“触摸”真实的土壤墒情;论文里的数学模型,如今要“融入”田间纵横的沟渠……种种变化让我一时间不知所措。于是之后的那些日子,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记满了《村庄环境整治经验总结》。当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生态修复方案让村河变清澈时,我终于明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意义,那些曾在实验室反复论证的数据,终在蛙声蝉鸣中化作田间流淌的清波。在基层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作为选调生应始终秉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初心使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把“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账单”,让“问题台账”变成“满意答卷”,在躬身实践中践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
定位在升级,“但愿苍生俱饱暖”历久弥新。犹记初来时听不懂闽南方言的窘迫,如今已能笑着回应村民的关心。从参与调解村民的宅基地纠纷,到推动“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从帮助返乡青年申请创业贷款,到组织留守妇女成立共富合作社;这些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正编织着村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真实期盼。当王大娘硬塞给我她腌的芥菜疙瘩,当留守儿童把“小金老师”写进作文,这片土地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去年秋天大雨封路,我们连夜转移危房户时,张大爷攥着我的手说:“小金,有你在真好。”这份鱼水情深的羁绊,比任何学术理论都更深刻地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殷切呼唤。迈步新的征程,我将继续淬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本领,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年轻干部要多墩墩苗”的谆谆教诲,答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