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在村寨的信团鼓楼,习近平总书记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里镌刻着“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深刻命题。贵州党员干部当循侗寨足迹悟“振兴要义”践为民初心,淬炼“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得更好”的为民之道。
循侗寨足迹明责于心,铸就“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之魂,守护民生温度。鼓楼火塘边的民生对话,映照出共产党人“把人民举过头顶”的永恒初心。当总书记从村民舒展的眉宇间读懂幸福密码,当《侗歌声声唱给党》的旋律响彻古寨,这片土地上跳动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脉搏,更是党群同心的时代强音。“旅游是很大的产业”的科学论断,“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深情祝福,为党员干部标注了为民坐标。贵州党员干部要从吊脚楼里的炊烟中感知群众期盼,在蜡染布上的图腾里读懂文化乡愁,始终牢记“为谁发展”的根本问题。当文旅热潮涌入深山侗寨,既要当好非遗保护的“守门人”,更要做好文化赋能的“开拓者”,让特色村寨既留住“牧笛炊烟”的古朴诗意,又绽放“数字文旅”的时代光华。
循侗寨足迹担责于肩,挺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为民之脊,破解振兴难题。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习近平总书记察看织染绣基地时的关切目光,穿透了乡村振兴的深层肌理。从指尖技艺到振兴产业的蜕变之路,见证着党员干部“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的智慧担当。贵州党员干部要在“传帮带”中培育新生力量,破解民族工艺品“养在深闺”的难题,必须架起电商赋能的数字桥梁。善于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破局之道。要以创新思维激活文化基因,让苗绣飞针走线编织产业蓝图,使银饰锻造技艺敲响致富乐;要深挖山地公园省的独特优势,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旅游,要通过文旅融合彰显文化光彩,我们当推动蜡染工坊变身文创空间,让每个村寨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课堂。
循侗寨足迹尽责于行,锤炼“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为民之能,绘就振兴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的嘱托,呼唤着党员干部的实干担当。从古寨风貌保护到非遗活态传承,从特色产业培育到现代治理创新,需要我们在知行合一中锻造过硬本领。贵州党员干部要善用“千万工程”经验,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植入智慧消防系统;巧借东西部协作东风,让“黔货出山”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面对旅游火爆带来的治理新课题,既要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更要建立民族文化传承的长效机制。当肇兴侗寨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要以“解剖麻雀”的功夫提炼可复制经验,让“文旅融合”的星火在贵州高原形成燎原之势,在守护“民族特色”中彰显文化自信,在推动“时尚表达”中激活发展动能,让新时代的“侗族大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贵州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