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我是选调 我在村——小树苗长出韧劲根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南洲村 陆怡凡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驻村七月,恍如一季春秋轮转。从初到广西平乐县南洲村时的忐忑迷茫,到如今与村民携手共绘振兴图景,这段时光像一把刻刀,将稚嫩的理想雕琢成坚韧的担当。田间地头的风雨、家长里短的琐碎、产业发展的阵痛,皆化作滋养成长的养分。此刻回望,方知扎根的意义,是让理想在泥土中生根,让信念在耕耘中开花。

方言如障初碰壁,诚意化桥渐通途  

初至南洲,俚语如雾。犹记首日走访,阿孃一句“过早未”(吃过早餐了吗),我竟误作“找枣子”,村民一句“冇得闲”(没时间),我误听成“有困难”,闹得满堂哄笑。语言不通,如隔山海。但我深知,若想融入,脚步须比语言更快。于是揣着笔记本跟着村干走村串户,听苦恼,话家常,敢开口,两个月下来,不仅能听懂日常的语言,更在田垄间读懂村民眼里的期待。而今能操着半生不熟的方言和阿叔阿婶聊医保、算租金,从“新来的阿妹”到“我们南洲的小陆”,便是最动人的方言证书。

纸上学策终觉浅,田间躬行始得真  

一年秋收时,脱贫户张叔攥着稻谷发愁,“补贴政策好,可这文字缠人得紧,一亩补多少找都找不到。”还记得第一次帮脱贫户申报产业奖补时他如是说。于是我抱着表格在田间和他细细解释,把政策“翻译”成田坎语言,用照片佐证申报材料。当补贴到账短信响起时,张叔把自家种的南瓜往我手里一塞:“小陆,尝尝,可甜了!”我恍然明白:政策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托起希望的双手。

踏破铁鞋寻富路,因地制宜启新篇  

“空壳村要造血,得靠这身开发区衣裳!”在村委那张老掉牙的办公桌前,书记说了这么一句话。南洲地处开发区边缘,青壮年多外出务工,村集体账户常年“挂零”。利用闲置土地建新村委大楼,迎合租房需求打造拎包入住式公寓,所获租金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正是一步“借东风”的妙棋。当首批租客入住,我在合同上盖下一个又一个的章,村集体账户的数字蹭蹭增加,方知何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的生动诠释。

医保润心细无声,民生枝叶总关情  

“参保就是买平安!”医保宣传更是“硬骨头”,村民觉得“没病交钱亏”。为破医保宣传困局,我们举着宣传单上门,把政策讲进田间地头,将宣传单折成“算盘”模样,划出“缴费”与“报销”对比栏,绘声绘色地讲述真实的报销案例视频。一次次的入户宣传,来村委大楼问医保怎么交的人多了,村民见面会问:“你医保交了没?”医保政策就这样裹着乡土味,渗进了庄稼人的日子。

七个月驻村,青衫浸透烟火色。从听不懂“过早”到算得清租金,从捧着文件发懵到领着乡亲数钱,终于读懂“治政之要在于安民”的深意。南洲于我,早已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它是阿婆灶台上氤氲的烟火,是脱贫户账本里跳动的数字,是公寓楼里亮起的万家灯火。在这里,我读懂“实事求是”不是口号,而是用脚步丈量民情;“因地制宜”不是空谈,而是让资源在乡土中迸发活力。

未来岁月,愿做南洲的一棵苦楝树,不争桃李艳,但求根脉深。以韧劲破土,以恒心生长,与这片土地共赴一场振兴之约。

发布人:陆怡凡 发布时间:2025-3-18 22:47 收藏 阅读人次:1075

初审:王嗣音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