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浅滩生紫蕺,腥香独特入人心。虽言此物多腥气,却解人间热毒侵。”折耳根,又名鱼腥草、蕺菜等,这看似不起眼的“草根”,在历史变迁发展中,却一直扮演药食同源的双重角色,有着“天然抗生素”的美誉。如今,随着人们口味的日益多元化,折耳根更是在餐饮界崭露头角,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顶流”。
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细思细品“草根”身上的精神实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内涵、风格及品性,争做讲忠诚、讲规矩、讲服务、讲奉献的“顶流”,奋力交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代答卷。
“折”矩周规,于“平凡”见“不凡”,让有畏有为的“样子”成为“顶流”。折耳根,在南方农村经常可见,多生长在背阴山坡、村边田埂、湿地草丛边,相对于其他野菜而言,显得非常“平凡”和“接地气”。折耳根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寒冬腊月它把根扎进泥土里、充分吸收养分,春暖花开时便疯狂生长、不断繁衍,哪怕在水分不足、营养匮乏的情况下,也会不屈不挠、奋勇向上,始终贯穿四季、生生不息,努力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饮食选择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药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能否知责于心想干事、担责于身能干事、履责于行干成事、守住底线不出事,是检验党员干部忠诚度、事业心和使命感的“试金石”。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常怀敬业之心,主动把责任扛在肩上,在位一天、赶考一天、实干一天,做到以一己之力为一域增光、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要常怀敬畏之心,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知恩知足、知耻知止,干干净净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耳”听八方,于“特点”显“亮点”,让有质有效的“里子”成为“顶流”。在饮食习惯上,折耳根在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广受喜爱,它独特的口感和清香,让无数食客为之倾倒。然而,在北方,这种食材却并不常见,甚至有人对其味道表示难以接受。在食用形式上,折耳根可生食、可炒食,也可以炖汤或制成泡菜,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口味,烹食的方法和用量也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因地制宜”,这不仅凸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更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特别是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研判本地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存在的问题及短板,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努力在“土”“特”“产”上下足功夫,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动能。要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倾听基层声音,广泛汲取群众智慧,积极学习借鉴他人先进经验,不断提升发展质效。
“根”白苗红,于“本我”寻“无我”,让有标有向的“底子”成为“顶流”。折耳根长着心形的墨绿色叶片,叶背后呈暗红色,茎干绿里泛红,茎节分明。特别是春季里刚冒头的折耳根,在接受太阳光的照射后,颜色会由粉转红,直至成熟为鲜艳的红色,形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折耳根的根呈玉白色,根茎饱满、节节紧扣,是最精华的部分,可药食两用,具有抑菌、清热解毒、消肿通淋等功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三个问题,自觉肩负起党员先锋模范的重要责任,在笃定志向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尽职尽责中锤炼党性修养,始终秉持“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品格,不断擦亮自己的政治底色。要砥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坚定“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发扬好钉钉子精神,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