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善听“民声”方能造福“民生”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委组织部 徐顺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将“民声”置顶,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回应人民各方面诉求和多层次需要,“思”群众之需,“谋”发展之路,“行”造福之事。

多“问需于民”,请群众“点题”,于“细听民声”中“思”群众之需。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一线,到乡村场院中、村寨凉亭里、民居屋檐下与当地群众亲密围坐、倾听民声。这也让我更加深刻体悟到,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常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到困难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与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在群众家长里短中听民意,在柴米油盐等小事中察民情,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反映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把民生工作落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进入新时代,民生需求也发生了新变化,但不变的是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务必要把群众当自家人、群众事当自家事,思民所思、急民所急、忧民所忧,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急难愁盼”记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将“民声”所盼变为“民生”实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问计于民”,请群众“支招”,于“勤听民声”中“谋”发展之路。“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结果。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努力,都连着万千百姓、关乎万家灯火、影响发展大局。我们要从自己的本职岗位做起,心为民想、利为民谋、身为民行,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为民造福的具体行动上,既擘画好发展“大棋局”,又常念民生“冷暖事”。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群众所感所思中考量什么是好事实事,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突破口和改进方向。坚决克服自以为职位高一等、学历高一截、能力高一筹、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丢不掉官腔、耐不住性子的错误思想,坚决纠治工作重“形”不重“效”、重“痕”不重“绩”的错误倾向,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做显功,也做潜功,不仅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

多“问效于民”,请群众“评议”,于“善听民声”中“行”造福之事。群众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及着力点,基层工作的成效应由群众来评判。我们所做的工作要始终与民生之需相呼应、相协调、相统一,紧跟民声抓民生,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尽心尽力办好每一件事,尽职尽责解好每一份忧,不论是事关“生命安全”的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愁眉苦脸”的难事,都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以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真正把群众的“需求清单”、民生的“问题清单”变成党员干部的“履职清单”。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效果明显不明显、群众满意不满意、履职到位不到位”为衡量标准,把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民办实事上,怀着感情、带着责任、扑下身子,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为老百姓谋福祉,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从群众反映的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着手,通过解决一件件长期存在问题,实实在在地干一件事成一件事,为民生“加码”、为生活“提质”、为幸福“升温”,实现“民声”与“民生”的“双向奔赴”。

发布人:编辑老师请多指点 发布时间:2025-3-20 16:11 收藏 阅读人次:1123

初审:邱莫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