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泥土深处绽芳华

重庆市忠县复兴镇天台村选调生 廖鉴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暮色漫过重庆市复兴镇天台村的柑橘林,橘香与炊烟在黛色山峦间氤氲成雾。驻村工作日志的纸页被晚风轻轻掀起,露出扉页上老支书赠言:“学问在书里,更在垄上。”蜿蜒的山路是大地书写的五线谱,11个社的音符在其间跳跃,1020户村民的灯火如星辰缀满山坳,漫山柑橘林用年轮记录着光阴的课表——它们共同构成了我的“第二课堂”。在这里,青石台阶教会我沉潜的智慧,柑橘林间的露水浸润着治理的哲学,而村民们眼角的皱纹里,藏着比任何管理学著作里更深刻的真谛。

阡陌行吟:泥土里长出的学问。初入天台村那日,老支书递来的竹编斗笠还带着露水:“书里的字要蘸着露水读。”望着漫山青黄相间的柑橘园,我顿觉象牙塔里的知识如雾里看花。被村民询问“三格式厕所”那刻的窘迫成为蜕变的序章。自此,我的修行在群山间铺展成卷:晨光熹微时,带着“民情日记本”丈量11个社的沟壑;暮色四合时,就着台灯将1020户的家长里短凝成民情图。笔记本里的“等高线”渐渐生出温度——青石阶上独居阿婆的菜篮,柑橘林里留守儿童的纸鸢,都成了经济学模型外的鲜活参数。最难忘那个暴雨突袭的夏夜。果农老江布满茧子的手颤抖着拨通电话:“水泵罢工了!”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浆奔袭,手电筒的光柱割裂雨幕,惊起满山柑橘树的战栗。当泵房重新响起轰鸣,老周用沾满黄泥的保温杯给我斟了杯茶。橘林深处腾起的水汽模糊了眼睛,却让某个真理愈发清晰:基层工作不是简单的政策执行,而是要将文件里的铅字熬成灶台上的米粥,让每个标点都浸润民生温度。

振兴长卷:汗水浇灌的丰收图。春风掠过风堡玲山岗时,我带着养猪大户踏勘地块。露水打湿的笔记本上,勾勒着土地流转的经纬——这里要留出生态缓冲带,那里需避开古树根系。当晨曦为钢构棚镀上金边,张建国摸着新装的自动喂料机感慨:“过去觉得你们大学生就会写报告,没想到还真懂庄稼汉的算盘。”基层这本大书,教会我比财务报表更动人的“资产负债表”。左边栏是老江家滞销的柑橘,右边栏是电商培训后新增的订单;借方记着留守老人蹒跚的脚步丈量空巢岁月,贷方存着村干部陪伴时绽放的笑颜填满皱褶。最生动的课堂藏在柑橘林沙沙作响的叶脉间。当我们用竹竿系红布制作“土地脉象旗”,老支书举着开裂的搪瓷缸笑道:“这‘柑橘黄历’可比洋机器懂土地脾气!”丰收时节,漫山遍野晃动着“金果竹篓交响曲”,乡亲们用茧手在青石板上分拣柑橘,果皮擦出的沙沙声应和着山雀啁啾。老江把最大那筐推到我跟前,篾条上还沾着晨露:“尝尝,这可是土地爷亲手酿的蜜。”这一刻,我更加坚信: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每个实干者的汗水里。

民心织锦:星光下的治理诗篇。基层治理的密码,藏在星光下的走家串户中。我带着“政策包+民情本”进入村民家中。把拗口的文件术语“翻译”成家常的唠嗑。为监测户老张申请“雨露计划”那日,他女儿在录取通知书边角画了朵柑橘花,花瓣是用修正液点染的“月光印章”。带着党员巡逻队巡山时,松涛声里不仅有防火哨,还有张大爷用枯枝敲打的梆子戏——这位曾经的村小教师,把防火口诀编成了山歌调。最动人的画卷在春风里舒展,人居环境整治时,六旬王大爷自愿当起“沟渠司令”,带着“银发志愿军”清理出五里水脉。他们用背篓运送淤泥的身影,让我想起《清明上河图》里的市井百工。如今走在修葺一新的青石路上,常见阿婆们坐在老皂角树下拣选柑橘,金黄的果实滚过篾匾,发出细雨般的沙沙声。孩童在文化广场追逐嬉戏,他们用粉笔在地上画的房子,正对着山间新建的养猪场。这些沾着泥土的“民生账单”让我明白:基层治理的“同心圆”,正是政策精度、服务温度、安全厚度与环境美度的深度融合。

发布人:不如吃茶去 发布时间:2025-3-20 22:51 收藏 阅读人次:1706

初审:杨南方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