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向“新”而行推动文旅发展“破题出圈”

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委组织部 罗至君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现在旅游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新的时代背景下,文旅融合发展正在“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蕴含在文化里的民族特色、传统民俗和价值观念,承载着古朴的历史记忆,历经岁月的洗涤,焕发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别样“时尚”,以文化为引“破题”,赋能旅游经济“出圈”,文旅融合“出彩”才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讲好“无形”的故事,奏响文化传承交相辉映的永恒乐章。在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门口,身着民族盛装的村民们,热情大方地介绍着侗族大歌的艺术起源、曲调特点、演唱形式,簇拥在宽阔的道路上,姑娘们佩戴的侗族银饰碰撞间发出清脆的声响,热闹的声音汇聚在一起,讲述着1000多年来“无形”的侗族文化发展历程。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与“摆渡人”,深入村寨、非遗工坊等文化现场,学习传统技能、方法技艺,以“躬身实践”带动群众传承热情。强化宣传引导,组建起“寨老+党员+乡贤”宣讲团,用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等开展文化宣讲,讲述好地方文化、民族特色的成长故事,让“双语共振”发出文化传承的最强音。积极搭建起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桥梁,通过短视频、纪录片、宣传片等形式,借助各类媒体平台,让银匠世家的叮当锤音、绣娘手中的彩线等特色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奏响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永恒乐章。

绽放“有形”的光彩,焕发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生机活力。肇兴侗寨的花桥、鼓楼、吊脚楼错落有致,鳞次栉比间溪流穿过,“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便惊艳了时光,让游客流连忘返。丽江古城的束河古建筑群、白沙古建筑群“勾心斗角”,“有形”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蕴藏当地群众的回忆和游客的追忆,保护好、利用好“有形”的历史建筑,方能传承“无形”文化的灵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对辖区内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要做到如数家珍,充分利用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来,营造人人有责的保护氛围。要保护与开发同步推进,不搞拆旧建新式的破坏性开发,不行大拆大建式的盲目扩张,要“修旧如旧”,让“物理修复”与“精神重构”同频共振,保持历史建筑的“原汁原味”,让“有形”的历史建筑保护开发,为“无形”的文化传承贡献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找准“创新”的契点,激荡文化突围昂扬挺进的时代浪花。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指出,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交流与融通并行,守正与创新共促,“活”起来的文化才能为文旅融合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前进推力。在肇兴侗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蜡染制作销售始终坚持顾客至上、质量第一的运营理念,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有机结合,让顾客满载而归,丰富的回报吸引着群众自发加入到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中来。让文化助力经济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准文化与现代美学、科技等有机融合的契合点,用创新理念激荡起文化突围的浪花,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的内涵,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抓住流量的“热点”,让文旅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发布人:比天心 发布时间:2025-3-21 09:31 收藏 阅读人次:1077

初审:余路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