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黎平县肇兴侗寨,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情况。“贵州足迹”中处处彰显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变的“心心念念”,为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黔”进方向。
“贵州足迹”中有日思夜念的“文化传承”,要坚持“守正创新”,细细勾勒“民族瑰宝焕生机”的壮阔图景。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此次贵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千年侗寨,观看侗族大歌表演,察看村寨风貌和侗族文化展示中心,深入侗乡织、染、绣特色产业基地,同乡亲们亲切交流,并指示贵州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苍龙腾跃处,侗韵传千年”,吊脚楼错落有致,古寨宁静古朴,非遗乐器散发着岁月的光泽,蜡染工艺绚丽多彩,这些民族特色古朴而时尚,不仅是侗族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党员干部要锚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高度”,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领域踔厉奋发、勇毅“黔”行,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挖掘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叠合融通,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景观,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实现民族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新花样”绽放时代“新光彩”,细细勾勒“民族瑰宝焕生机”的文化传承壮阔图景。
“贵州足迹”中有念念不忘的“乡村振兴”,要巧借“黔山秀水”,层层写意“但愿苍生俱饱暖”的幸福图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人民,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每次到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情地图”中,始终贯穿着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思考,对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的殷切期许。党员干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的殷殷嘱托,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挖本地生态、气候、人文优势,念好“山海经”、做强“土特产”、打响“文旅牌”,把“好资源”转化为“好产业”,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产值”,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春色满园”,集体经济“百花齐放”,群众腰包“鼓鼓囊囊”,让那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踏稳勇毅“黔”行的“奋进步履”。要充分整合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乡土人才等力量组建“强农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开设“农技讲堂”,把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和经营模式输入乡村,促进科技服务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全要素服务转变,奋力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幸福图景。
“贵州足迹”中有念兹在兹的“百姓冷暖”,要聚力“科技赋能”,徐徐晕染“天工人巧日争新”的发展图景。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再次彰显了通过深化改革开放不断除障碍、增福祉的“方法论”。党员干部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贵州之行”背后的“为民初心”和“民之所盼”,站稳人民立场,胸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百姓身边的“点滴小事”列为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紧握深化改革之笔,饱蘸科技创新之墨,聚焦就业、医疗、养老、教育、托幼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数智赋能民生服务、项目建设、健康生活,全方面兜住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要守牢实体经济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同频共振”,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无缝衔接”,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化”发展,切实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基础,在新征程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