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一头连着国家的“战略储备”,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当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最”处下笔绘“图”,守好“最严红线”、点燃“最强引擎”、激发“最大活力”,答好粮食安全“必答题”,真正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守好“最严红线”,勾勒耕地保护“施工图”,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耕地保护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基础。然而,当前一些地方存在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等现象,严重威胁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广大党员干部当始终守好“最严红线”,勾勒耕地保护“施工图”,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一方面,要充分认识耕地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耕地保护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完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耕地保护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地块和责任人;另一方面,要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零容忍”,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并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和产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真正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点燃“最强引擎”,绘制科技兴粮“路线图”,激发粮食安全“新动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粮食安全领域,科技同样是推动粮食生产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力量。从良种培育到高效种植技术,从农业机械化到智能化管理,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为粮食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广大党员干部当点燃“最强引擎”,绘制科技兴粮“路线图”,激发粮食安全“新动能”。一方面,要强化科技支撑意识,积极推动科技与粮食生产深度融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粮食新品种,研发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种植、养殖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科技兴粮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让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粮食生产的现实生产力。
激发“最大活力”,描绘惠农富农“实景图”,筑牢粮食安全“稳定器”。“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粮食安全。然而,当前部分农民面临种粮成本高、收益低等问题,影响了种粮积极性。广大党员干部当激发“最大活力”,描绘惠农富农“实景图”,筑牢粮食安全“稳定器”。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农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种粮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种粮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标准,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解决农民种粮的后顾之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