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读懂“火塘边的对话”让幸福日子红红火火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大杨镇夹塘社区 唐茹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旁“共话振兴”。一方火塘、几条长凳,搭起一个临时会场。这一温暖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7年前的那场“火塘对话”。2018年春节前夕,在山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后,总书记来到大凉山腹地三河村,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共商“脱贫大计”。不同的地点,相似的场景,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广大党员干部当从“火塘边的对话”中读懂“行程万里,人民至上”的不变初心,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作答“人民至上”考卷,奋力托起人民的“火红日子”。

“对话”里有“念兹在兹”的牵挂,要把民生冷暖“时时”挂在心上。时针拨回到2018年的那个冬天。彼时,脱贫攻坚战正酣,当时全国还有近3000万人未摘掉贫困帽子。那时的大凉山三河村,目之所及,家家户户的院墙和房屋都用泥土垒成,一道道裂缝看着令人揪心。在村民节列俄阿木家,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交流,商讨脱贫之策,总书记的第一句就是:“我一直牵挂着彝族同胞。大小凉山,我一直都想来这个地方。”朴质而温暖的话语,令现场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和感动。“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在总书记心目中,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是时时刻刻都放不下的牵挂。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广大党员干部要从“火塘对话”中读懂鱼水情深,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多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群众家中走一走、逛一逛、坐一坐,多思民生之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与人民同心同频、同向同行。

“对话”里有“掷地有声”的承诺,要把人民期盼“事事”抓在手上。“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从小村庄到党中央,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始终心怀家国、躬身为民。从肇兴侗寨的“欢声笑语”,到三河村的“指点迷津”,从“话里话外”到“行程之中”,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始终如一。七年前,总书记现场为三河村开出脱贫良方:“做一些搬迁安置,住进新房子”“发展当地适合发展的生产项目,腊肉、猪崽,还有你们在山地种的这些小土豆、苦荞”“随着基础条件的改善,乡村旅游也可以发展一些”……调研结束临上车前,他特意嘱咐当地干部:“你看乡亲们还有很大的期待,要把对老百姓的承诺一一兑现。”当时在场的干部群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他们说“总书记的话像火塘里的火一样温暖”。“爱民者民恒爱之”,广大党员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行民之所嘱,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以“事事尽心”让人民“时时放心、处处满意”。

“对话”里有“更上层楼”的期许,要把为民造福“处处”扛在肩上。从“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殷切期望,到“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深情祝福,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圆满完成,家家户户过上了好日子。如今,“凉山深处”迎蝶变,“千年侗寨”焕新颜,福建澳角村变身“全国最美渔村”,湖南十八洞村减贫经验“飞”向世界……眼下,《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和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相继重磅发布,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人民的好日子更有盼头。“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这是动员令,也是任务书。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殷殷期许,锐意进取、笃行不怠、追求卓越、造福民生,不断升腾“火塘边的温暖”。

发布人:12371网友vs1qth 发布时间:2025-3-24 09:18 收藏 阅读人次:2997

初审:图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