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涨满里下河的沟汊,桨声欸乃中,我的驻村时光已近三载。从捧着学位证书的“田埂学徒”到群众口中的“社区当家人”,从青涩地叩响农宅木门到熟稔地操持村务……三年来,我在千年圩堤与百亩鱼塘间穿行,以脚步丈量“鱼米之乡”的振兴图景,在青砖黛瓦与袅袅炊烟中读懂“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深意。
以“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细腻,绘就民生服务“同心圆”。“书记,我家屋顶漏雨总修不好”“村口路灯不亮,娃娃下晚自习不安全”……翻开驻村日志,密密麻麻记着群众诉求。三年前组建“党群连心队”时,老支书那句“脚底板沾泥,心窝里才能焐热乡亲”让我豁然开朗。从此,中秋月圆时带着米面看望留守孩童,重阳佳节走进孤寡老人庭院送温暖,腊月寒冬把春联福字贴满农家门楣……当堤西组三十盏路灯次第亮起,阿婆攥着我的手说“夜里走路再不怕跌跤”,我忽然懂得:民生工程不是报表上的完成率,而是照亮归途的点点星光;适老化改造不仅是添置防滑垫,更是为独居老人筑起“晚晴天”;智能手机培训不单教会扫码缴费,更让银发群体触摸到时代的温度……在武坚,为民服务是荷塘边手把手教老人视频通话的耐心,是健康讲座后搀扶乡亲走下台阶的细心,更是暴雨夜巡查危房时被雨水浸透却依然滚烫的初心。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织密基层治理“经纬网”。里下河地区的村落宛如荷叶上的水珠,看似散落却血脉相连。驻村初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家长里短,我常感“书到用时方恨少”。直到跟随乡贤调解土地纠纷,目睹他们用“田埂话”解“心头结”,方悟“枫桥经验”的乡土智慧。在“板凳议事会”上,乡亲们用带着泥土味的方言讨论村规民约:“秸秆焚烧要不得,绿水青山是饭碗”“红白喜事莫攀比,省下钱财养虾蟹”。如今走进党群服务中心,村民活动室里老人孩童尽享天伦之乐,妇女之家传出编织渔网的欢笑声,党史宣讲会上银发党员讲述渡江支前故事时眼中闪着光。这些鲜活场景让我明白:基层治理不是生硬的政策宣贯,而是将“共治共享”理念化作荷塘采藕时的互帮互助,转化为非遗传承人教授莲湘舞时的文化自信,沉淀为“有事好商量”议事亭里茶香氤氲的和谐图景。
以“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炽热,赓续水乡文化“基因链”。里下河的魂,在青墩遗址的陶片上,在千年古银杏的年轮里,更在代代相传的舞龙技艺中。记得初春组织“非遗进社区”,看着孩子们举起比自己还高的龙灯,在老师傅指导下腾挪翻转,额角汗珠在阳光下晶莹闪烁;盛夏举办“里下河民歌会”,渔民号子混着采莲曲在荷塘回荡,恍若穿越千年时光。文化振兴不是建几个展馆了事,而是让耄耋老人教童心稚子扎荷花灯时的会心一笑,是村史长廊前少年指着老照片说“这是我太爷爷修的圩堤”,更是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与“荷藕套养”生态模式写进乡村振兴答卷的笃定。当外地客商赞叹武坚龙虾肥美、莲藕清甜时,我总自豪地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活态遗产’,更是新时代新农人的智慧结晶。”
三年时光,这片里下河圩田教会我用双脚丈量民情的“水乡尺度”,用匠心雕琢幸福的“圩田精度”。当盐邵河畔的早稻再次抽穗,我更加笃定:基层干部的青春就该像里下河的芦苇,既要深深扎根泥土,又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