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循总书记足迹 品悟文化何以“枝繁叶茂”

天津市和平区卫健委选调生 王迦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连赴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从贵州肇兴侗寨的鼓楼风雨桥,到云南丽江古城博物院的东巴文化展,“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总书记心中不变的牵挂。广大党员干部要紧紧跟随总书记的考察足迹,以自觉守护文化根脉,用智慧激活发展动能,打造文化沃土,让文化之树既深扎沃土又吐露新芽,在新时代愈发“枝繁叶茂”。

护“守正创新”根脉,让千年文脉在传承中“扎深根”。在贵州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吊脚楼、古寨、非遗乐器、侗族大歌、蜡染工艺,这些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古朴和时尚,正是对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深刻诠释。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AR复原圆明园,到敦煌莫高窟的“数字供养人”,文化传承既要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更要让其在时代土壤中萌发新芽。文化传承不只是简单的“修旧如旧”,而是要用科技创新为传统赋能,让文化遗产既能留住乡愁记忆,又能焕发时代生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敢于“挑重担”、勇于“破难题”,通过摸排普查、调查研究等工作落实,守护好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建模、智能监测等技术创新,探索文化遗产“再生”“新生”机制,让每个文化基因都成为滋养时代的养料。

聚“创新创造”民力,让文化创新在沃土中“抽新芽”。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贵州“村BA”出圈带火非遗银饰,到浙江“村晚”花式整活演绎乡土中国,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文化创造,正是文化创新的生命之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群众才是文化延绵不绝的主角。当非遗传承人直播打制苗银,当大学生用人工智能解码东巴文字,全民共创的文化生态正破土而出。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甘当小学生”的姿态,搭建“百姓点单、政府配送”的文化服务平台,让优质的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干部带头做榜样,人民群众做主角,推出更多“烟火气”与“文艺范”相融合的文化活动,培育出更多“乡土艺术家”,让田间地头长出“文化创意苗”,让群众智慧化作“源头活水”,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新融合。

展“各美其美”气象,让文明之花在发展中“结硕果”。从秦腔吼出黄土高原的苍劲,到壮乡歌圩唱响八桂大地的婉转;从泉州古港帆影连接海上丝路,到景德镇千年窑火映照工匠精神,中华文明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印证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密码。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更要避免同质化和趋同化的“跟风模仿”,而是要注重内涵式发展和科学发展,立足自身文化资源和区域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打造文化产业。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担当,做好谋划“工程师”,系统梳理地域文化基因,深入挖掘文化发展要素,明确特色文化发展方向,防止盲目跟风;做好创新“引领者”,聚焦核心文化元素,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特色IP”,让文化更生动、更具吸引力;做好产业“服务生”,构建“文化+科技+金融”产业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服务和扶持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以文化建设为支点,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添活力。

发布人:改个名字叫 发布时间:2025-3-24 17:33 收藏 阅读人次:1967

初审:钱莱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