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肖,我们村正要开始水稻育秧,明天一起去看看。”村党支部书记不忘嘱托:“记得要穿拖鞋。”第二天清晨,跟随胡书记的脚步,我们来到育秧水田,目睹和参与了一场传统与现代技术交融的育秧实践。从起垄、铺板到覆膜,村民们用双手在泥土中播种希望。
泥土里的坚守:传统育秧的“温度”
在一片水田里,村民们赤脚踩着泥浆,各司其职。只见村民温大姐手拿铁瓢,一瓢一挥间秧盘便覆满了泥水。“这不仅是项力气活,也是一项技术活。”温大姐边说边擦去额头的汗水,裤脚沾满泥点的褶皱里,蕴藏着与土地数十年的对话印记。
我观察到,传统育秧包含“秧田开沟、分厢播种、泥浆踏谷、薄膜覆盖”等多道工序。站在田垄上,我也不甘示弱地拿起铁瓢、卷起裤管踏入田中,不一会就发现并没有那么简单——要么舀起来的都是水缺少泥浆,要么就是一大块未被完全打碎的泥块。温大姐看我忙活一会才往前几步,便笑着教我“用脚在泥里上下踩几下,泥块就会下去,泥浆就会上来。”村民们用扫把将泥浆抹平,确保秧盘中的泥浆均匀且没有大块泥土;插竹竿时需精准测量间距,预留走道方便后期田间管理……这些看似简单且重复的动作,凝结着农民对土地最朴素的敬畏。
泥土里的科技:从“靠天吃饭”到“精准育秧”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深度渗透农业生产体系,中国乡村正经历着从传统耕作向智慧农业的深刻转型。“去年乡里采购了一批国产先进农机装备,其中就包括翻耕机、插秧机等,极大提高了育秧、播种效率。”胡书记介绍道,“我们还运用工厂化育秧技术,通过控温控湿大棚培育壮秧。”传统“看天育秧”的本事和育秧大棚的“精准育秧”相互碰撞,不仅可以大幅缩短育秧周期,减轻农户的负担,还能为秧苗生长提供适宜环境,让秧苗质量更稳定。
从种植资源革新到智能装备应用,从生产模式创新到管理理念升级,科技力量重塑着千年农耕文明。例如,选育抗倒伏和抗病性强、产量高的种子,不仅降低了因倒伏而增加的收割成本,还把产量提了上去;又如,推广无人机进行秧苗的生物农药喷洒,既避免人与农药的长时间接触,又大大提高了效率。农耕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泥土里的真情:人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
在庄埠乡庄埠村,村民赖阿婆的育秧田里多了几分“科技范儿”。去年她试种了政府推广的“水稻+小龙虾”共生模式,每亩增收3000余元。“现在政策好,农技员手把手教技术,还送来免费秧苗。”赖阿婆笑着说。
水稻与小龙虾互促,实现“一田两种、双收”的背后,是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庄埠乡党委、政府聚焦春耕备耕中农资供应重点环节,提前储备种子、化肥、农药等,组织农业农村、农技维修等不同领域人才组成“备耕服务队”,下沉春耕备耕一线,提供“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全链条服务。人与土地的关系也愈加深厚——曾经因劳力外出而撂荒的田地,如今又重现勃勃生机,土地盘活了,粮食增产了,老百姓的口袋也更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