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农为行先。转眼间,我在广东江门市斗山镇秀墩村迎来了第二个春耕时节。当春风拂过连片秧苗,褪去书卷气的我,学着村民俯身劳作,在稻田间拾取那些深藏于农事日常中的智慧。
稻田告诉我:做“另辟蹊径”的拓荒者,在实践中破局前行。初下稻田时,我双脚深陷泥沼不知所措,只能踩着前人脚印蹒跚挪步。可越是模仿他们的落脚角度,身体越在失衡边缘摇晃。李姐从秧苗间直起身喊道:“自己走更稳当!”我试探着踏向旁侧未凹陷的泥地,裤管瞬间溅满泥浆,却意外感受到脚下传来的踏实感。“是不是好多了?”她伸手扶住我,“不是所有路都要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番话,让我想起推广“云伴学”活动时的经历。面对村里课后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传统帮扶总在物质捐赠与短期支教间循环往复,治标难治本。我尝试另辟蹊径,主动牵线公益机构,引入高校志愿者开展常态化线上辅导。半年后,村民青哥欣喜地告诉我:“这活动真的好,女儿期末考试高了十几分!”从下田的体验到“云伴学”的推广,两种“拓荒实践”在记忆深处交织。我忽然意识到,当既有的路径成为“桎梏”,那些未被“脚印”覆盖的“泥地”,往往暗含前行的契机。
稻田告诉我:做“向下扎根”的笃行者,在挫折里汲取力量。起秧时,苗叶断裂的“咔嚓”声总让我心惊,李姐却笑言:“根在土里就能活,断了的苗也能继续生长。”她还和我科普,十多年前,插秧机还没普及时,耕户们就已从“手插”转为“抛插”,只要将秧苗抛入水田就算插好了。这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韧劲,恰是我们“破土拔节”的强劲动力。犹记初时宣讲政策,我照本宣科,引得满屋哈欠,反馈寥寥让我倍感气馁。从逐条研读政策文件到反复调整宣讲策略,我不断摸索试错,直到站在村民立场才明白:需将“推广绿肥”解释为“省下化肥钱”,把“热水器补贴”换算成“现在买能便宜两成”……当晦涩条文揉作田间土话,惠农春风终是化作细雨,真正落进村民们的掌心里。如今走过田垄,但见曾被泥浆压弯的秧苗挺直腰杆,断裂处萌出的新叶簌簌作响,我仿佛听见村民们攥紧宣传单时的窸窣声。
稻田告诉我:做“查田补苗”的耕耘者,在空白处绘就丰景。插秧机轰鸣过后,田垄上总留零星空白。我蹲在田埂边,望着疏密不均的稻田发问:“这些地方就不种了吗?”李姐将沾满泥浆的秧苗抛进田里,头也不抬:“机器再好也做不到十全十美,缺苗肯定得补。等插秧机结束工作,就得一点一点地去检查哪里需要补秧。”我想,做好驻村工作亦需这般“查田补苗”的自觉。初来乍到时,我常被村书记调侃:“亏你还是大学生,怎么这都不懂。”起初确实窘迫,搞不懂种植树苗需要浇多少水,搞不懂一亩田究竟有多大,搞不懂一斤湿谷到底能卖多少钱……但村民是最耐心的老师。榕树下乘凉的阿叔阿婶手把手教我如何调解邻里纠纷,村干部比画着讲解“四议两公开”的实施步骤,我以“小学生”心态逐项查漏补缺,把每个“我不懂”变成“我懂了”。那些曾让我手足无措的村务难点、民生热点,已悄然转化为应对自如的工作亮点,就像补栽的秧苗终成绿浪,我也在这片“秀墩田”里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