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第十三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千钧石”般投入乡村振兴的浩瀚长河,激荡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万重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要锚定一号文件中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让广袤乡土焕发时代生机。
锚定科技创新“主战场”,校准产业振兴“坐标系”。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根本途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稳固农业发展根基的核心力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巧借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东风”,勤学“新政策”、深研“新技术”、善用“新模式”,深化“农业+”融合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快推动种业振兴、农机装备升级和智慧农业发展,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要依托“田间课堂”“数字农技站”等形式,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农民群众普及智能化“硬核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育掌握无人机巡田、物联网溯源等数字技术的“新农人”,点燃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引擎”,让农业既有“质”更有“智”。
紧握绿色发展“金钥匙”,解锁生态宜居“新密码”。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作出详细部署,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了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和“千万工程”等好经验好做法,借“固堤”之担当守护“生态岸”,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乡村的独特魅力,同步提升乡村“生态颜值”与农民“幸福指数”。要注重“含绿量”与“含金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依托乡村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找准产业突破口,以“优生态”带动“优产业”,让“一村一景”“一乡一品”赋能乡村振兴,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聚焦以人为本“风向标”,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实现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文化基因的“解码者”,聚焦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三部曲”,通过系统性梳理村史村志、传承保护“非遗记忆”,探索“文化+”的新内容新形式、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新动能,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以移风易俗作为重塑文明肌理的重要抓手,强化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构建“党员带头、群团联动、村民共治”的工作模式,党员干部“领头”制定完善“一约四会”,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针对陈规陋俗实施“靶向治理”,促进乡村自治、德治、法治有效融合,绘就“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