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为民本色,沁润在一字一句间。新时代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对象多元化、群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工作环境复杂化增加了群众工作难度,对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党员干部要做好群众工作这门“大学问”,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久久为功、持续做实人民群众可感受、能体验、得实惠的工作,把为民实事做到群众家门口、办到群众心坎里。
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温暖民心。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民生”二字重千钧,只有抓在细微处、落到实效中,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党员干部身处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发自内心的情感和动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于桩桩件件的小事琐事中用心用情、全力以赴。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大民生”。党员干部要时刻将人民群众装在心上,以“如果我是群众,我希望如何被对待”的换位思考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以“一杯热茶、一张笑脸、一句问候”的方式敞开群众心扉,近距离掌握群众急难愁盼,以“真诚、平等、认真”换取群众口碑。
以“马上就办”的“速度”不负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对群众有感情,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群众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和作风既是现实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从群众的新需要、新诉求、新期待着眼,于群众感受最深、关切最重处发力,以更大力度补短板、破难题,按照基层群众给出的“问题清单”出实招,有的放矢地增进民生福祉,将难点变成亮点。党员干部要时刻拧紧思想认识“总开关”,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群众立场、强化责任担当,将“马上就办”内化于心、落实到为民解忧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要自觉克服本领恐慌,勇敢迈出第一步,深入研究政策法规、主动对接联系,探索问题解决突破口,在破题突围中满足群众期待,提升自身群众工作能力水平。
以“办就办好”的“力度”赢得信任。群众口碑是群众工作成效的试金石。群众工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党员干部要自觉修炼“办就办好”的使命感、责任感,撸起袖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以“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气神不畏困难、不怕风险、精益求精,将民生实事一抓到底,为群众工作画上圆满句号。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与群众面对面、心连心,着力解决好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要坚持走出去、走下去,深耕“解剖麻雀”之功,增强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让群众对干部多份信任、少些怨气。真情实意、全心全意对待群众需求,对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需要持续用力紧盯问题不放、一抓到底,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让群众可感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