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到,春风吹绿了杨柳梢,千家万户门窗都打开了,老老少少笑声高,欢天喜地好热闹哇……”听着早春南粤大地的民歌,思绪不由得飘到了2020年底来到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东坑镇的那个清晨。那时候,我带着对基层的无限憧憬和一腔热血,毅然辞去大城市程序员的工作,选择回到了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在扎根基层的四年多时间里,我在与乡亲们的频繁交流和热心服务中“听民声、传党音、办实事”,用心谱写“为民之调”、拨动“忠诚之弦”、唱响“实干之曲”,在南粤大地上用躬身实践唱响“青春之歌”。
从“写字楼”到“田野间”,在角色转变中聚精会神“听民声”,谱写“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之调。走出代码的世界,来到充满希望的乡村田野。面对着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和村民多样化的需求,我有过“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懵懂,也有过“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困惑。依稀记得,第一次换届选举期间,我下村挨家挨户收发选票,面对乡亲们“差额选举是什么意思”“选举之后是什么流程”的询问,我显得手足无措,村民们对我的工作也有质疑。为了尽快从“写字楼”的精英成长为“田野间”的能手,我积极向身边的领导和同事学习,频繁穿梭在田间巷尾、农户院落,忙于扶贫助困、政策解读、纠纷调解,我逐渐摸清了基层工作的脉络,懂得了怎么有效和乡亲们沟通交流,工作记录本里填满了各家的“民生诉求”,记载着我的成长点滴。我深知只有主动下乡入户,在和乡亲们面对面地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在群众需要时能够快速出现在他们身边,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中汲取养分,快速成长为乡亲们信赖的“贴心人”,真正在倾情付出中感受到被认可的“稳稳幸福”。
从“感恩党”到“跟党走”,在学思践悟中一心一意“传党音”,拨动“愿把青春献给党”的忠诚之弦。红色的记忆是一块不朽的丰碑。小时候,家里人总和我讲述革命英雄的事迹,陈延年、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中,遇到很多老党员与我讲述他们那个年代的入党故事,告诉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使命。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于是,我心中那颗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种子”逐渐发芽,并认真且诚恳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去年7月,我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我深知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动到村民家中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抢险救灾、森林防火等工作中冲在最前列,真正将“炼心”“历事”作为砥砺入党初心“磨刀石”。
从“做不到”到“勇争先”,在奋斗不止中精益求精“办实事”,唱响“越是艰险越向前”实干之曲。奔山赴海,静待花开。四年多来,我有过连夜处置抢险救灾工作的疲惫不堪,也有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处落笔;欣赏过农村深夜里的星空,也看到过凌晨五点的日出。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中,我先后在党政办、党建办等部门工作,工作内容从办文办会、接待协调,到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而不管经历的岗位如何“多变”,那一缕藏在心底的坚持是永恒“不变”的。基层这片“希望的田野”教会了我,“衣带渐宽终不悔”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境界,“曾许人间第一流”的青云之志也需要在上下求索中实现,工作中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成为人生最美的风景。回首望去,无论是在办公桌上奋笔疾书,还是帮助乡亲们销售“土特产”跑市场、拓销路,亦或是在防汛期间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慰问,我时时处处展现着“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奋斗姿态,因为我始终坚信,虽然我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但只要一直奔山赴海、步履不停,就一定能够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