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发布,这份关乎“三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如春风化雨,润泽着广袤的乡村大地,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规划了“路线图”,标注了“新方位”。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当紧握“一号文件”之笔,在广袤的乡野大地绘就“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增”字文章,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赋能添彩。
以“创新引擎”驱动“智慧方舟”,让“黑科技”成为“新农具”,筑牢“农业增效益”的坚实根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新质生产力写入文件,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面对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以创新为引领,持续推动智慧农业建设,为农业增效益奠定基础。一方面,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积极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黑科技”,加大对无人机、植保机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农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引进和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打造一支懂技术、善创新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努力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以“改革之锄”破除“发展梗阻”,让“关键招”成为“制胜棋”,激活“农村增活力”的源头活水。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写入文件标题,对深化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等多项改革任务,为做好新时期的农村改革指明了具体路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使命担当,以“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思维推进农村改革,对照文件精神细化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明晰改革步骤。既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汇聚各方合力,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又要找准“小切口”,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让改革成效可感可及。
以“产业之犁”深耕“资源沃土”,让“土特产”成为“香饽饽”,托起“农民增收入”的幸福日子。产业兴则农民富,产业旺则乡村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并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部署。“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党员干部要以产业振兴为己任,打好“理念革新、技术引进、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组合拳,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让乡村产业“旺”起来,农民钱包“鼓”起来。一方面,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深挖乡村特色,围绕“土特产”做足文章。要精准定位,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等资源,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让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另一方面,要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小特产”变成“大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