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以“民声”导向引领“民生”方向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人民政府选调生 柯达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各项政策的直接感受者和受益者。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为民办事是职责所在,而要把事办好,关键在于多听群众的声音。在为民办事的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坚持让“民生”跟着“民声”走,深入倾听群众的心声,精准把握群众的需求,切实解决群众的问题,真正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多听群众的“真话”,把群众的想法“听进去”,不断增强群众的“亲近感”。群众的真心话,往往最能反映实际情况,也最能体现他们的真实诉求。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却难以听到群众的真心话,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前呼后拥,走马观花,群众心生顾虑,不敢说真话;有的干部习惯听赞歌,对不同意见充耳不闻,久而久之,群众也就不愿说真话。党员干部要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就必须放下架子,主动亲近群众。要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拉家常,用真心换真情,以真诚的态度、平等的姿态与群众交流,让群众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同时,要拓宽倾听渠道,创新倾听方式,除了传统的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新媒体等手段,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表达心声,进而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制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意的政策措施。​

倾听群众的“牢骚”,把群众的需求“记心上”,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群众的牢骚话,蕴含着对现实问题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些牢骚话,也是对党员干部工作的一种提醒。如果对群众的牢骚话充耳不闻,任由问题积累,小问题就可能演变成大问题,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党员干部要正确对待群众的牢骚话,把它当作改进工作的契机,当听到群众发牢骚时,不要急于辩解,而要耐心倾听,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是政策落实不到位,还是工作方法有问题?是群众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还是沟通解释工作没做好?只有找准根源,才能对症下药。对于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要立即整改,及时反馈;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制定时间表,逐步推进解决。

常听群众的“建议”,把群众的利益“落实好”,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对实际情况最了解,对问题的解决往往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许多好的政策举措,都是在群众的建议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建议,是智慧的结晶,对于改进工作、推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党员干部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建议,激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在制定政策、谋划项目时,要主动向群众问计问策,充分征求群众的意见。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对群众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及时加以总结提炼,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群众给予表彰和奖励,汇聚民智民力,形成鼓励群众建言献策的良好氛围,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

敢听群众的“批评”,把群众的意见“真当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认同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的批评,同样是对党员干部的关心和爱护。然而,在一些地方,党员干部只愿听表扬,不愿听批评,导致群众有意见不敢提,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党员干部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主动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要认识到,群众的批评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有助于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改进工作作风。对于群众的批评,要虚心接受,认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机制,畅通群众批评渠道,让群众能够方便地对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评价。同时,要加强对群众批评意见的跟踪反馈,及时向群众通报问题整改情况,让群众看到我们接受批评、改进工作的决心和行动。​

发布人:编辑再爱我一次 发布时间:2025-3-26 17:01 收藏 阅读人次:772

初审:杰瑞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