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追随春日足迹 汲取“多彩”发展智慧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委组织部 何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在春天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足黔贵大地,进侗寨、话振兴,指明“黔”进方法。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三次来到贵州,也是今年全国两会后的首次地方考察。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春日足迹,以山水为砚、文化为墨、科技为笔,绘就多彩贵州锦绣画卷。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铺展“山水贵州”富民新画卷,让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自然特点,曾让贵州深陷生态脆弱与贫困交织的困境。而今,这里却走出了一条“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的突围之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贵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赤水河流域实施全流域禁渔十年,让“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诗意重生;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当地群众的“绿色取款机”;12000多亩的苔茶基地为石阡县龙塘镇神仙庙村撑起了主导产业的绿色大场面……好山好水出好品,一个个绿色生态产业,在黔贵大地拔节生长,生动演绎着“点绿成金”的发展奇迹。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学悟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筑牢“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初心使命,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要立足生态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积极培育绿色经济新业态,积极探索以“绿”生金、用“绿”惠民、因“绿”而兴的好法子,奋力建设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赓续传统文化根脉,激活“多彩贵州”创新内驱力,让民族瑰宝化作“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丹寨非遗小镇让蜡染礼服成为T台上“行走的非遗”;黔西南布依族“八音坐唱”通过数字化改编,成为文旅融合的经典IP;“中国桥梁博物馆”“黄小西吃晚饭”等出圈名片,不断刷新世人对贵州的认知;“村BA”“村超”等民间赛事更将“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爆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发展的密码,就藏在对自身优势的创造性转化之中。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贵州“文化千岛”优势,自觉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使命,让贵州大地上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亮起来、传起来。通过建立非遗工坊、开发研学课程、打造实景演艺等方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积极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两个宝贝”,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让游客来时“留得住”、走后“记得住”,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让贵州文化“软实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点燃科技兴农引擎,打造“智慧贵州”乡村样板间,让数据流量架起“富民金桥”。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希望贵州“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先机”,为贵州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贵州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强先机、赢先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农业物联网让刺梨种植实现“雨打芭蕉云监控,风摇修竹数施肥”的智慧管理,“一码游贵州”平台创造了“手机扫尽黔中景,掌上通连天下客”的旅游新体验;猕猴桃有了数字“身份证”,乡村大量优质农产品“出山入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水乳交融,正演绎着“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的当代新解。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学会借力“数字经济”的东风,抢抓数字农业发展机遇,革新“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将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帮助农民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一“新农具”,促进农业增产、提质、增效,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指导农民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带领广大农民搭乘电商的“快车”,让更多“藏在深闺”的优质黔货“走四方”,用流量经济为强村富民赋能,让群众的好日子越过越好、钱袋子越装越鼓。

发布人:小何努力想上稿 发布时间:2025-3-27 10:53 收藏 阅读人次:1187

初审:亦星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