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还是代表着中国的。”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丽江古城考察时的点赞,让云南咖啡再次成为焦点。云南咖啡历经百余年发展,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其背后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土特产”密码。广大党员干部当借鉴其成功经验,助力本土产业发展,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粒种”长成“一片园”,“咖啡豆”变身“致富豆”,唤醒禀赋让乡土品牌“有来头”。云南咖啡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咖啡的代表,首要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低纬度、高海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且呈弱酸性,为咖啡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造就了云南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略带果酸”的独特风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像云南发展咖啡产业一样,立足本地实际,深挖“土”味。一方面,深入调研本地的土壤、气候、人文等资源,充分了解本地优势所在,寻找最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比如,有的地方土壤富含有机质,适合种植特色果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悠久,可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本地的传统技艺、特色品种,加以保护和传承,让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如一些地方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创新设计和市场推广,成为群众增收致富新亮点。只有将资源禀赋充分利用好,才能让“土”资源变成“金”招牌,从而夯实产业根基。
“卖口感”成就“卖品牌”,“小豆子”走上“大咖位”,产品创新让特色产业“有盼头”。特色就是亮点,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云南咖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特色,不仅在品种选育上持续发力,推广瑰夏、铁皮卡等优良品种,还在种植、加工等环节精益求精,提升咖啡品质。同时,积极打造精品庄园,发展咖旅融合,让消费者从咖啡种植、采摘到品鉴全程参与,沉浸式体验咖啡文化,真正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发展道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凸显“特”色,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在产品特色上下功夫,通过科技创新、品牌塑造等方式,提升产品吸引力。例如,通过绿色、有机的方式种植有机蔬菜、有机小米、有机水果等,打造地理标志产品,赢得市场青睐。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特色,结合本地生态、民俗、美食等资源,发展生态采摘、乡村研学、主题民宿、特色农家乐、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集群,走出一条品牌化发展道路,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束光”照亮“一方人”,“咖啡豆”撑起“大民生”,壮大链条让乡村振兴“有奔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产业振兴不能局限于单一环节,而要延伸产业链,实现多元发展。云南咖啡从单纯的咖啡豆种植,到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再到推动咖旅融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不能满足于“种农产品、卖农产品”,而要通过延链补链,让“原产地”变成产业发展“策源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方面,要加强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作,串起生产链、加工链、销售链,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附加值。比如,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将农产品加工成各类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与旅游、文化、电商等深度融合,打造集共享菜园、非遗文创、直播带货等于一体的产业“百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