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一个以“花木之乡”闻名的川西小镇,近年来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全民共享”的乡村振兴路径。从油菜花田的朴素风景到“幸福集市”的热闹场景,从“花经济”的蓬勃发展到党群关系的深度融合,这里的故事,既是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也是共同富裕的时代缩影。
“油菜花”走向“幸福集”
关键词:资源整合·联创共富
温江区和盛镇的春天,鲁家滩千亩油菜花海金黄一片,年均游客近百万人次。然而,过去“赏花经济”的短暂红利,并未让全镇村(社区)共享发展机遇。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答案藏在党建引领的“联创共富支持中心”。
去年,和盛镇党委在鲁家滩核心区綦临社区试点打造“联创共富支持中心”,由片区综合党委牵头,整合区级部门、国有公司、高校、村集体等资源,搭建起“国有公司+社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四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梳理闲置土地、林盘、载体等资源,引入“长停映月”文旅项目、“盛河影视产业园”等产业,曾经的“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
在“幸福集市”的雏形——玉河乡约集市和北斗七星集市上,村民通过公开竞拍承包共富摊位,售卖土特产、手工艺品,甚至参与“共富咖啡”项目。綦临社区党委书记饶和斐介绍:“每卖出一杯咖啡,1元纳入社区公益基金,用于帮扶困难家庭。”集市不仅是交易场所,更成为村民创业就业的孵化器。
点睛之笔:联创共富支持中心通过博士工作站和乡村主理人招募计划,引入高校智力资源,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和产业指导,真正将“油菜花”的短暂花期,延伸为四季常青的“幸福集”。
“幸福集”涌现“花经济”
关键词:产业升级·多元增收
从“集市”到“经济”,和盛镇以“花”为媒,推动传统农业向“三产融合”转型。鲁家滩片区的“长停映月”项目,通过打造时尚消费场景,带动周边农家乐转型,形成“咖啡+文创+旅游”的新业态。社区集体每年可获10%的利润分红,村民则通过土地租金、股权收益、就近就业实现“三重增收”。
“盛河影视产业园”的落地更具代表性。该项目一期由社会资本、国有公司和村集体共同出资,每年为村集体带来保底分红,并创造群演、场务等岗位,村民还可经营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此外,“鱼凫文化研究院”聚集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培训和品牌营销支持,推动油菜花衍生出菜籽油、花蜜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
点睛之笔:片区综合党委统筹“花经济”布局,通过“资源发布智慧平台”精准对接项目与村民需求,让每一寸土地、每一份劳力都成为致富的“种子”。
“花经济”奔向“振兴路”
关键词:全域发展·生态宜居
产业兴旺的最终目标,是让乡村振兴惠及每一位村民。和盛镇以“五型五秀”党员先锋行动为抓手,将党员分为“乐知”“乐业”“乐居”“乐龄”“乐助”五类,通过亮身份、践承诺,带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活动。例如,“乐居”型党员牵头拆除“老破小”房屋,整治道路积水;“乐助”型党员组建志愿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提供义诊。
在“幸福集市”积分制启发下,和盛镇推行“集福卡”奖励机制。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志愿服务可积累“福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自治热情。如今的鲁家滩,8米宽景观绿地、标准化停车场、干净的公厕成为标配,游客体验提升的同时,村民的归属感也更加强烈。
点睛之笔:通过“网格化治理”和“海棠先锋”队伍,基层党组织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振兴路”架起“鱼水情”
关键词:党群同心·文化铸魂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润心田”。和盛镇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打造“十五分钟服务圈”,整合卫生站、日间照料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家风故事会”等活动。在“幸福邻里节”上,党员带头组织义卖,所得资金用于帮扶困难家庭;孩子们吆喝叫卖的身影,让“爱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更令人动容的是干群间的“双向奔赴”。綦临社区党员王大姐,主动将自家院落改造成“共富工坊”,教授村民制作手工艺品;退伍老兵李叔担任网格员,每天巡查安全隐患,被村民称为“安全守护神”。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鱼水之情,正是党建引领下最温暖的底色。
点睛之笔:通过“红板凳”先锋队、党员“微承诺”等载体,基层党组织将“为民服务”具象化为一件件实事,让“幸福集市”不仅是经济的平台,更是情感的纽带。
基层感悟:
从“油菜花”到“幸福集”,从“花经济”到“振兴路”,和盛镇的故事证明:党建引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资源整合的引擎、产业升级的推手、民心凝聚的纽带。在这里,“幸福”是集市上的欢声笑语,是分红账本上的数字增长,更是党群携手绘就的共富图景。正如村民所言:“现在的日子,就像鲁家滩的油菜花,一年比一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