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万里、人民至上。”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到贵州和云南考察调研。从“多彩贵州”到“七彩云南”,从肇兴侗寨到丽江古城,从文化里的关切到民生里的牵挂,总书记念兹在兹,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满满的“人民情怀”浸润于一步一印的行程之中,也定格在一字一句的关切之中,传递着始终如一的为民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总书记“云贵之行”中读懂“民重千钧”,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书写更多人民满意的满分答卷。
从“板凳会”到“花卉园”,读懂“人民至上”的炙热初心,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让幸福花田“繁花似锦”。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从信团鼓楼下的“火塘对话”,到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里的“亲切交谈”;从“希望乡亲们的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殷殷期许,到“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的真切祝福……习近平总书记的“云贵之行”,饱含浓浓的赤子情怀,彰显出“时时放心不下”的民生牵挂。“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这是我们党最宏伟也最朴素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深耕“幸福花田”,“时时”“事事”“处处”将人民利益“置顶”,通过“四下基层”开好“板凳会”“院坝会”,在“民声入耳、民情入心”中校准奋斗坐标,把群众“柴米油盐”里的关切、“急难愁盼”里的诉求、“美好生活”里的向往记在心上、拿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聚焦群众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添彩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从“听大歌”到“访古城”,读懂“文化传承”的时时挂心,守家底、护根脉、兴国运,让文明之光“熠熠生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习近平总书记听侗族大歌、看蜡染工艺,指出“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丽江古城,总书记察看木府建筑,参观纳西族东巴文化研究成果展,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根,根深则叶茂;文化是魂,魂立则业兴。从侗寨里的“八方来客”,到丽江古城里的“人山人海”,事实证明,文化是最好的“流量密码”,是发展文旅事业、推动强国富民的重要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文化使命,以“文化+旅游”“文化+美食”等跨界融合妙笔,写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篇“大文章”,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更“火起来”。
从“乌江畔”到“滇池边”,读懂“民族团结”的深入人心,意相通、情相融、手相牵,让复兴之路“越走越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此次“云贵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侗族村寨等地考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共话振兴,充分体现总书记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命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员干部要把民族工作当作大事要事来抓,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做好东西部协作、“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重点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搭建产业援建、教育扶持、医疗援助等“连心之桥”,帮助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增收致富的“甜蜜事业”,携手奔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