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走进云南省易门县十街彝族乡大村村,郁郁葱葱的田野如碧色绸带般铺展开来,螺旋桨的嗡鸣取代了往昔耕牛的哞叫,菜农们仰头观望,吆喝声与欢笑声此起彼伏,一幅春忙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家种了15亩蔬菜,以前雇人播种施肥,一亩地人工费要150块,还得管饭,现在交给合作社的无人机作业,每亩成本只要50块,光春耕这一季就省了1500块,省下的人工去大棚育苗,还能多挣万把块!”矣大哥放下手头的活计,看着不远处的无人机说道。
大村村地处高原山区,山地多、地块散、劳力少,针对传统“人背牛耕”模式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积极探索“合作社+企业+农户”新模式,成立“飞防合作社”,整合分散土地,调度无人机统一作业,按亩抽成服务费,引进公司提供飞手培训、设备支持,农户可选择全程托管或单环节购买服务。目前,该模式已实现全村1800多亩耕地的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吊运全流程“云端管理”,春耕周期缩短20%,农药用量减少三成,预计增收200万元,带动户增收1.2万元。
“初中毕业时觉得回家务农没出息,现在发现当‘飞手’还挺不错,底薪4500元,加上提成能拿6000多,关键是能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比在外打工踏实多了。”完成飞防作业的飞手黄吉祥欣喜地说。公司与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免费培训班,考核优秀者直聘合作社技术岗。如今,村里已培育出黄吉祥这样的“新农人”12名,其中“90后”占比超七成。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村村坚持以科技打破地理约束,以创新激活传统资源,从“体力活”到“技术流”,从“经验种”到“数据管”,从“走出去”到“雁归来”,让彝族同胞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搭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快车。当古老农耕文明插上数字翅膀,乡村振兴便有了无限可能,正如彝族谚语所说,“陡峭的山坡,也能飞出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