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当我第一次来到邬堰村,开启驻村生活时,才真切领悟到这句诗的深刻内涵。如今,一年多的时光匆匆而过,这段驻村经历已然成为我生命中难以磨灭的珍贵记忆。回顾过往,从“门外汉”的懵懂与不适,到成为与这片土地、与村民们紧密相连的“门内人”,这一切都得益于 “不请自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驻村“三到”。
不请自到,以“脚底板”丈量土地,打破乡土隔阂。初入乡村,身为“门外汉”的我对这个村庄感到迷茫又陌生,方言的晦涩、风俗的陌生,使工作推进举步维艰。面对村民们审视且保留的目光,我深知唯有主动作为,方能融入这片土地。此后,我跟随村委干部每日穿梭于田间小巷,以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最纯粹的方式感知这片乡土。每一步的迈进,都承载着我渴望融入的热忱。起初,村民们对我的出现充满疑虑,回应简短而礼貌,我能真切感受到那层无形的隔阂。但我并未退缩,日复一日,秉持着耐心与赤诚,努力叩开每一扇心门。就像第一次与村委干部集中开展家庭收入信息采集核对工作时,面对村民对家庭收入等隐私的重重顾虑,我们通过细致的解释和耐心的引导,逐一化解他们的担忧,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配合,顺利完成信息采集核对工作。
随叫随到,用“全天候”回应需求,建立信任纽带。在逐渐打破与村民的隔阂后,新的挑战接踵而至,那便是如何与村民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信任纽带。为此我时刻关注村民聊天群,积极了解村民的急难愁盼,尽最大的努力“全天候”回应村民需求。有一次,村里的张大爷向村委求助,他因突患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符合申请低保的条件,却因身体不便无法行动而迟迟没有办好低保。得知此事后,我和村委干部第一时间主动上门,耐心地帮他填写申请材料,又多次往返相关部门递交材料、跟进审核进度。最终,张大爷顺利申请到了低保,他那紧锁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通过持续地沟通与服务,村民们对我的疑虑逐渐消除。“全天候”服务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也让我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信任的种子在干群之间生根发芽,为乡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服务周到,靠“真行动”动态帮扶,凝结鱼水深情。得益于前期通过“脚底板”丈量土地与“全天候”服务,我深入了解并记录了村民家庭情况和需求。为了让政策真金白银落到群众兜里,我把养老看病、种地补贴、打工培训这些“过日子的保障伞”整理成册,对照各家需求缺啥补啥:孟家需要教育补助,王家需要落实兜底政策,杨家需要农业补贴……就像配钥匙对上锁眼,一桩桩都得卡准茬口。对于急切需求,争分夺秒上报解决,迅速对接政策,如申请临时救助、冬春救助、调配紧急物资等,让政策温暖即刻传递;针对长期需求,研究制定全方位帮扶计划,推动就业创业政策落实,为有就业意愿的村民推荐培训课程、提供岗位信息,助力增收,同时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地,不准一人返贫致贫。随着帮扶工作推进,村民对我越发信任依赖,干群关系愈发紧密。
驻村的这段时间里,“三到”成了我叩开邬堰村最笨拙却也最实用的方法。从听不懂方言,到能坐在门槛上和老人唠收成;从被质疑“年轻孩能干啥”,到拍门找我“家里鸡丢了,你帮我找找”……这些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信任,终于让我理解了东坡先生那声“此心安处是吾乡”。不在诗册里,不在月光下,就在这混着柴火味的家常酒碗里,在裤脚永远洗不净的泥星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