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我带着忐忑与陌生,走进了这片雪域高原。扎根高原的日子里,我攀过牦牛踏出的陡峭山路,听过酥油香里的美好祝歌。在职业生涯的首个寒冬随三色湖一同解冻时,那些与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约定,在每一次的心跳里,化作“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坚定力量。
深耕初心热土,在枝叶关情处,谱写民生画卷。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开在海拔四千米的云端;驻村工作的分量,落在走遍牧区的足迹里。初到西南边陲,我面对的是缺氧眩晕的头痛、藏语交流的障碍和大山不便的交通。我深知,坚守的初心是我攻坚克难的最大勇气,人民至上是我扎根基层的使命担当。我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开始跟着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意民情,走访家家户户,坐百姓炕头、入百姓生活、体会百姓忧愁,在雪山脚下、田间地头开展“政策故事会”,把晦涩的文件理论“翻译”成“糌粑味”的方言,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理得通。看到老阿佳领到补贴时的笑脸,听到孩子们跟读“天涯若比邻”的童音,闻到袅袅炊烟的烟火气时,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所在。
执起实干犁铧,在栉风沐雨间,开拓发展图景。“这份报告数据总对不上,小罗你加加班。”“小罗,藏红麦项目有疏漏,还要打磨。”“小罗,项目审批流程卡壳了,抓紧协调推进。”……声声催促里,是事业对奋斗者最直接的召唤。基层工作这本“发展账”,既要吃透政策文件,更要锻造解决问题的过硬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方能富民。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乡村要发展,等不得“条件不成熟”的犹豫,容不得“躺平式”的懈怠,无论面对多复杂的局面,都要有“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水滴石穿”的韧劲、“逢山开路”的干劲,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真抓实干,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落实,方能在笃行实干中书写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
循着友谊节拍,在心手相牵里,吟诵团结诗篇。初到热玉乡时,我的汉语问候生涩勉强,直到卓玛阿妈握着我的手辨认贝母,顿珠大叔教我观察牦牛蹄印的深浅,那些生硬的词句才渐渐融入了日常。藏汉情谊如雅江奔流,从文成公主联姻的唐蕃会盟,到十八军进藏时的青稞情;从“老西藏精神”里的和平解放,到日喀则地震时共筑“生命方舟”……这血脉相连的团结基因,早已融进历史的洪流。作为新时代戍边人,我们身处建设西藏的关键一线,既是党的治藏方略落地生根的“践行者”,更是民族团结纽带的“编织者”。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宣传导向,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精心培植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土壤,使各民族在西藏这个大家庭中血脉相通、心手相连。
“千葩群叶簇,万籽一心连。”基层工作的这些日子里,我深刻体悟到:唯有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般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凝聚起建设美丽家园的磅礴力量。未来,作为一名热玉乡的基层干部,我必将与各族乡亲挽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接续谱写“经济强、文化兴、百姓富”的时代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