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体现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各地区要做到精准引才、科学育才、用心留才,构建人尽其能的人才工作机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因地制宜”推出实际策略,拓宽人才引育“新路径”。小地域在人才发展上常遇“瓶颈之困”,招不来、难培育、易流失等难题屡见不鲜。务必深入洞察当下人才发展的新态势新需求,因地制宜调整策略与思维,不断探索引才新法、搭建育才新台、拓宽用才新道,持续构建全方位人才发展新高地。要“深挖掘”潜力资源留人才,聚焦本地特色产业需求,把握高校毕业生求职旺季、企业扩张用人高峰等关键时机,定期举办招聘盛会,特设行业专场、季节招聘等线上线下活动,特别针对青年学子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职业规划辅导,减少本土人才外流。要“筑高台”搭建舞台促成长,举办各类创意创业竞赛、技能比拼大赛等,打造人才展示自我、项目孵化推进的舞台,加深人才间的交流合作。做好杰出人才推选各类荣誉项目工作,培育一批潜力人才项目。持续开展行业领军团队评选和青年创业项目评审,选拔培育一批领军人才团队和创新项目。加强内外联动,积极筹建人才发展中心,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人才成长平台。要“拓视野”对接外界,常态化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技术攻关难题,开展“校地合作引智行”活动,助力企业精准对接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依托高校合作、商会网络、流动党组织、驻外联络处等渠道,发挥信息桥梁作用,引导优秀外流人才携资本、技术、项目回归创业。
“因地制宜”紧扣实际需求,构建产才融合“新生态”。绘就人才发展这幅“新蓝图”,切忌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速度,核心在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要挖掘“独特优势、特色亮点、差异竞争”的产业基底,依据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要以教育滋养人才“内生动力”。依托本地职业院校资源,将“人才定制培养”与职校“企业合作班”深度融合,持续办好技能人才“定制班”“合作班”,在课程设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育出更多贴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标准的专业技能人才,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要以人才赋能科技“稳健前行”。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战略和人才需求,以灵活方式突破限制,围绕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开展引才聚智工作。增强县域科技人才力量,着力引进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培育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梯队。要以科技驱动产业“蓬勃发展”。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引导骨干企业创建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发挥平台集聚科技人才、吸引创新项目的优势,力求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难题、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科技创新“最大潜能”转化为产业发展“最强动能”。
“因地制宜”打造实意环境,打造人才安居“新乐园”。引才不易,留才更难。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需秉持真心实意,强化关怀支持,构建全面、多元、开放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开通服务人才“快速通道”。要以乡情纽带为桥梁,深入调研摸排,细致收集、更新外流优秀人才信息,积极引导外流人才回馈家乡,充分发挥其经验、资金、人脉等优势,主动融入家乡发展大局,成为家乡发展的“建设者”、品牌形象的“宣传者”、在外同胞的“联络者”,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搭桥铺路。定期举办外流人才新春恳谈会,营造全社会尊重产业人才的良好风尚。要以政策宣讲为抓手,坚持政策送上门,常态化开展人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宣传解读人才政策,排查人才需求,指导做好人才项目申报等工作,实现“政策找人”而非“人找政策”,提高人才政策知晓率和覆盖面,确保政策落实落地。根据人才特点量身打造“服务套餐”,通过定人负责、定套餐内容、定服务标准,确保“服务套餐”精准贴心、实用有效。要以服务激励为导向,细化落实人才分类评价、分级服务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体系,高效办理人才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身边小事”,优化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青年人才公寓条件,进一步树立尊才爱才形象,营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