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古往今来,“人间烟火”四个字承载了诸多情感,从“万家烟火滋繁庶”的家国情怀,到“蒸藜炊黍饷东菑”人生释怀,从“云间烟火是人家”的直观感受,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追求神往……人间烟火,是炊烟升起的地方,蕴含着最难以割舍的乡愁。汪曾祺先生曾经说过,“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当炊烟升起时,我常把“取景框”聚焦于此,让镜头“回归土地”、将画面“定格沃野”、把深情“寄于桑梓”,伴“炊烟袅袅”,抒“为民真情”。
动态分享“乡间实景”,让镜头里满载“回归土地的质朴”,那一缕炊烟里有“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美丽乡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朴乡村包孕于广袤自然之中,从林间清泉到潭中游鱼,从鸟语花香到稚子牧牛,从百花争艳到万马奔腾……毓秀风光与风土人情的水乳交融让自然之美多了几分灵动。扎根基层的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也见证了到底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才守住这静美的“诗意栖息”之所。我们把垃圾分类知识送到千家万户、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传遍每一个角落,用一步一印的深脚力换来了如今的“春和景明”。每年年关,几家猎户外出务工归乡,为了阻止他们上山打猎,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从白天到晚上,我们轮流值守,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至他们被打动;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时,为了让村民身临其境感受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化身“联络员”,联动环保企业,带领村民实地参观垃圾处理过程,从深层次唤醒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现在的乡村,走在林间小路上,连空气都是甜的,相信只要我们与人民群众一起,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一定能够在“宜居宜业”中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家园。
深度聚焦“农耕文明”,让画面里满载“疏源浚流的热忱”,那一缕炊烟里有“春华秋实传不尽”的深邃文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农耕文明的沃土滋养了芳香四溢的中华文化之花。从后稷“教民稼穑”到神农“尝百草”,从“大禹治水”到“牛郎织女”,从“山海经”到“地方志”……“农耕文明”从“零”到“一”的发展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广袤田野孕育了历久弥新的农耕文化,赋予“诗和远方”更深邃的意蕴内涵。曾经一个村子里的民俗文化活动让我很动容,四五岁的孩童能把纸鸢彩绘得活灵活现,三十岁的妇女能把纸扇做得巧夺天工,六七十岁的老匠人能够把“皮影戏”演绎得感人至深。在基层百花园,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沉睡”,我们要开启一场“文化苦旅”,让文明印记“永不褪色”;我们要用双脚丈量这一方沃土,考古“地方志”中记录的“古建筑”、探寻“神农百草经”中记录的“林间物产”、溯源“山海经”中记录的“神话故事”,真正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将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历史遗址、传统服饰、民俗节庆等文化成分进行融合,让父老乡亲在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中,拿起自己的“手机”新农具,将养育我们的这方土地、这方文化推广出去,凝聚本土乡亲之合力,在推动文化“出圈”的过程中激活乡村文旅“一池春水”。
用心感知“人间烟火”,让场景里满载“幸福生活的期许”,那一缕炊烟里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奉献深情。“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在基层工作,眼角常常是湿润的,经常会被乡亲们的暖心之举感动。还记得刚进入基层,面对我这个“白面书生”,乡亲们更多的是“包容”和“接纳”,为了更好地与我沟通,他们“硬憋着”讲普通话;在我刚尝试着处理基层工作那段日子,乡亲们的帮助和包容让我有了披荆斩棘的勇气,那时候我每到一户调研走访,他们都要带我去他们的房前屋后转转,为我耐心讲解农作物知识,帮助我快速成长……现在,为了能更深层次听懂他们的“声音”,我已经学会这里的“乡音”;为了能够与他们“双向奔赴”,我已经脱胎换骨,再也不是曾经那个“五谷不分”的“基层小白”,我学会“遵农时”,把最新的土地政策讲给他们;我学会“辨五谷”,助力他们采用科学技术精准灌溉农田;我学会“做主播”,把一筐筐“土疙瘩”变成“聚宝盆”。得益于父老乡亲的帮扶,我才成了更好的我,虽然前路漫漫,仍需勇毅前行,但我相信“有温情陪伴,定是一路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