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盛夏,正是月季花开的时节。学业结束后的我没有选择大城市花香馥郁的华丽,而是选择奔赴家乡草木泥土的清香。只因我心里有一颗种子:一颗乡村振兴的种子,一颗为民谋福的种子。我将它小心地播种在家乡田野,在躬身实践中呵护它生根发芽。
深扎沃土,踏进乡村课堂,在“调研走访”中学会“接地气”。初到乡村,我认为工作就是“填表报数”,满足于完成工作任务。可渐渐地,我发现实际情况和我预想的并不一样,原以为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快速帮助村民解决工作问题,却常常因为不够“接地气”,与村民沟通不畅,为村民所不满,说我是“大队派来蹲点儿的高材生,啥也不懂”。我开始明白,在乡村就要用乡村的工作方法,要学习村民的“方言土语”,用村民的思维逻辑解决问题。我开始褪去“名校滤镜”,跟着村主任调研走访“接地气”。在村民炕头唠家常,在田间地头学农事,在调解纠纷时讲分寸……慢慢地,村民开始主动热情地向我打招呼,更愿意向我咨询问题或寻求帮助,老人们总爱组团到我的办公室坐一坐。某天清晨在帮村民王姨解决手机停机问题后,她怕我肚子饿,将热乎的现摘现煮的自家苞米塞进我手中。那一刻,我自觉真正地融入到了乡村中,口中心里都是丝丝甜意。在渐思渐行中,我解锁了乡村振兴中的为民密码:为民不是“想当然”,而是“接地气”,唯有走群众路线,入乡随俗,才能成为群众信赖的“多面手”。
无私无畏,涵养为民初心,在“嘘寒问暖”中融洽“鱼水情”。驻村以来,我开展村情调研工作,走访全村常住农户600余户1611人,撰写村情要素调研报告、产业发展专项报告四万余字;作为辽宁大喇叭义务宣讲员,我通过村级大喇叭、流动小喇叭、入户宣讲、组织集体学习等方式向村民宣讲党的政策和村情要务,切实服务群众,协助数百名村民完成线上完善个人社保信息,缴纳水费、医疗保险等工作。在与村中干部一同走街串巷、入户排查时,我将乡亲父老的生活冷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孤寡老人李大娘因病致生活困难,我和村书记经常入户探望谈心、收拾屋子,了解她的所需所盼、所忧所虑,筹备善款为她解决生活困难。在一次次地跑腿帮忙中,她已然把我认作是她的闺女,经常紧握我的手唠家常。在渐思渐行中,我解锁了乡村振兴中的为民密码:为民不是“干吆喝”,而是“作奉献”,唯有为人民服务,将心比心,才能成为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躬体力行,争做实干先锋,在“下马看花”中耕耘“责任田”。在实地走访中,我了解到村内留守老人居多,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而村子气候湿润、日照充足、土壤肥沃,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村委抓住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了“花千谷生态小镇”,应用多种新型的农业模式,如大规模建设蔬菜大棚种植绿色有机蔬菜,利用山林、池塘养殖藏香猪、雪花牛、溜达鸡、观赏鸟,利用宅基地开发民宿、农家乐来发展乡村旅游,以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繁荣,解决带动困难户无业人员39户73人。随着民生工程的不断建设,有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青年回到家乡,他们挥洒汗水、播种希望,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在渐思渐行中,我解锁了乡村振兴中的为民密码:为民不是“假大空”,而是“干实事”,唯有做好民生工程,实事求是,才能成为群众满意的“实干家”。
身为选调生,我们身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终端、政策落实的第一线、贴近群众的最前沿,荣誉与光环之下,更多的是坚守、奋斗、责任与担当。要牢记我们将要踏出的每一步足印,背后都有组织的默默关注与守护,当扎根基层、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