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温热的海风拂过广东雷州半岛上一片茂密的桉树林,发出沙沙声响。我跟随着村党支部书记的脚步,走进了遂溪县城月镇高明村,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那时,我在村委会办公楼后面第一次看见了川渝地区少有的红褐色土壤。如今,半年时光悄然过去,当沉睡的红土再次被春风唤醒,新绿的生机不断蔓延,我的不悔初心、奋斗勇气和为民情怀也在“拔节生长”。
播种“信仰苗”,让“矢志不渝跟党走”的不悔初心“拔节生长”。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青年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扎根基层,让青春理想绽放在乡野田间。无论是情系桑梓、回报故土,还是怀揣许党报国的志向,只要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对我来说,从小在基层长大,基层里的草长莺飞、山川湖海皆一笔一画深深刻入脑海,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让我站在研究生毕业的十字路口,最终选择扎根基层。驻村半年来,我看到了遂溪县高明村的朝露晨曦、暮染屋脊,看到了敬老院老人在接过慰问品时眼角的动容,看到了“湛江幸福妈妈”保障计划等民生政策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关注,听到了“选之于党、调之于任、生而为民”的声音在心中不断回响。作为选调生,我们当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把基层一线当作奋斗事业的起跑线,为国家事业发展献策献力,让理想信念在火热的基层实践中得到坚定和升华。
深耕“实践田”,让“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奋斗勇气“拔节生长”。基层是选调生们躬身实践、淬炼本领、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对我而言,初到岭南大地,即使有着基层生活经验,也挑战不断、难题不少:陌生的方言“雷州话”晦涩难懂;不熟悉业务流程,在面对群众诉求时不知所措;村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卫生教育等情况摸不着门道……为了真正融入基层,浸染红土芬芳,成为地道的“高明人”,半年来,我不断从方言音译本中一字一句破解“雷州话”的奥秘;在一次次地走村入户中撰写民生日记;在上级政策文件中研习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业务能力;在田间地头摸清产业脉络,探寻当地黄晶果、甘蔗、红薯等农作物的致富规律……作为选调生,面对基层的种种挑战,我们当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和“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勇气,更要把每一次困难和挑战都视为成长的机遇,多几次“重担子”压肩,多几次“烫手山芋”捧手,努力在基层磨砺中淬炼品格、壮实筋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淬火成钢。
浇灌“民生林”,让“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拔节生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基层工作的核心是服务群众,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驻村半年来,从日常的群众业务办理、上门慰问、环境清理等工作,到为了加快村里硬底化道路建设,和村干部多次下村推进工程进度,再到聚焦当地村小学教育问题,主动利用选调生经费为当地村小学捐赠图书,举办读书会,丰富小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基层工作的种种,让我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的重量,而村民的那一声声谢谢,小朋友的一句句“大向老师”,让幸福在我心里发了芽、结了果。作为选调生,只有群众舒心,我们才能放心;只有群众笑开了脸,我们才能暂时松口气。为此,我们要把群众的需求当作工作的“指南针”,要俯下身来、弯下腰来为群众办实事,倾听群众的真实诉求,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中“抽穗拔节”。
从川渝到岭南,虽离家万里,语言习俗各不相同,但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和高明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我也渐渐从“他乡客”变成了“自家人”。面向未来,我将继续研读基层无字书,扎实走好为民路,共同守护高明村红土地上的草长莺飞、硕果累累,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