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勐海县格朗和乡,万亩古茶园层叠起伏,茶农指尖翻飞采撷春芽,民宿院落飘散着茶香,游客在茶山步道上悠然漫步……一幅“茶产业兴、百姓腰包鼓、乡村气象新”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格朗和乡以古茶山资源为依托,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生态赋能等举措,让一片片“绿叶子”变身“金叶子”,以茶为媒解锁群众致富“幸福密码”。
“小茶叶”撬动“大产业” 家门口端稳“生态碗”
清晨,南糯山古茶园云雾缭绕,哈尼族茶农批三背着竹篓穿梭在茶树间,双手熟练地采摘鲜叶。“以前茶叶卖不上价,一公斤也就一百多块,现在有机茶最便宜也能卖到四五百块!”批三笑得合不拢嘴。得益于多年前开始推行的“生态茶园提质工程”,目前格朗和乡90%的茶园已建成示范基地,有机认证面积达60%,茶叶品质和价格实现“双提升”,2024年,全乡10.9万亩茶园预估产值约2.7亿,乡党委、政府通过政策助农、技术助农和志愿服务助农等手段,助力全乡茶叶销售52.85吨,帮助群众增收350余万元。
“合作社统一收购鲜叶,年底还有分红!”在帕沙村茶叶合作社,村民扎体正忙着分拣茶青。格朗和乡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全乡茶农户增收。如今,茶农们不仅端稳了“生态碗”,更吃上了“绿色饭”,古茶园成了村民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茶旅融合”激活“新动能” 茶园变景区“钱景广”
“采茶、制茶、品茶,还能住茶山民宿,这体验太棒了!”在格朗和乡“匠庐·南糯山”民宿,昆明游客李女士正体验哈尼族传统制茶技艺。近年来,格朗和乡以党组织领办企业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闲置农房,建成31家半山酒店和特色民宿,配套推出采茶制茶、山野徒步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加之格朗和乡的怡人风景和民族风情,愿意到此地旅居的游客越来越多。
“旺季时,我家民宿一个月收入抵得上过去种茶一年!”南糯山村民二梅经营的“茶院民宿”集旅居、餐饮和研学等服务为一体,开年已接待游客近千人次。随着茶旅融合深入推进,全乡2024年接待游客达34万人次,旅居游客1600余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亿元,“农房变客房、茶园变公园、乡愁变经济”的愿景照进现实。
“家门口就业”托起“稳稳幸福” 小村庄涌动“大活力”
在帕真村“零工驿站”大厅,村民玉香旺细查看招工信息:“采茶工一天150元,民宿保洁月薪3000元,还能兼顾照顾老人孩子。”格朗和乡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对接茶企、民宿等行业用工需求,通过家门口就近就业实现“古茶园里有岗位,务工顾家两不误”,今年截至目前已开发茶产业相关岗位300余个,带动户均年增收5000余元。
更让群众暖心的是“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格朗和乡通过推行“党组织领办企业”机制,成立村级平台公司,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构建“村、企、农”利益链条,引进企业投资开发茶文旅项目,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4年仅南糯山村的村集体增收就达200余万元,村民不仅能拿土地租金、务工薪金,还能享分红股金。“去年我们家领到8000元分红,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南糯山村村民爬大的喜悦溢于言表。
“茶香”浸润“好日子” 幸福路上“再出发”
夕阳西下,在姑娘寨的“新风舞台”上,哈尼族妇女们身着盛装跳起“采茶舞”,孩子们在传习所的研学基地里辨识茶树品种。格朗和乡通过深挖茶文化内涵,打造“茶歌会”“嘎汤帕”等民族特色文化IP,让民族文化与茶产业“双向奔赴”。2024年,格朗和乡承办或举办了以“茶”为主题的文旅活动13场,并通过“活动+集市”的形式帮助群众增收15万元。
暑假期间,来自广东、广西、西安等地的300余名游客不约而同前往位于大巴拉寨的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打卡体验“茶+民族”为主题的茶研学项目。“真的不虚此行,不但学习了制茶技艺和茶文化,更让孩子接触到了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感觉特别好、特别棒!”来自西安的游客王女士说。仅仅一个假期,研学活动就给传习所及大巴拉寨村村民,带来了近10万元的收入,茶主题的研学成为了周边群众致富的新密码。
“过去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现在茶山真的成了‘金山’!”格朗和乡党委书记岩罕香感慨道。未来,格朗和乡将深化“党组织领办企业”等机制,拓展电商直播、茶衍生品开发等新业态,让茶香飘得更远,让群众的幸福成色更足。
一片茶叶,承载着格朗和乡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靠天吃饭”到“产业融合”,从“传统耕作”到“生态红利”,这里的每一缕茶香都在诉说:绿水青山就是群众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