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花半落雪成堆,未后桃花录续开。满山脆李树花团锦簇,给重庆巫山县抱龙镇紫鹅村换上了一件白色的新装。回首这一年多的选调生活,我既见证了乡村振兴给这个乡村带来的可喜变化,也切身感受到自身的成长蜕变。从入户走访了解民情,到参与防汛救灾行动,再到通过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来正己修心,这些实实在在的基层经历让我逐步褪去“书生气”,沾满“泥土香”。
目光向远,以“根植大地”的信念坚守初心与使命。刚到紫鹅村时,周围的一切带着陌生又新鲜的气息,我陷入了“人生地不熟”的迷茫。面对村民的询问,我常会遇见“一问三不知”的尴尬处境:拆房建房如何审批?医疗保险怎样缴纳?申请报告怎么出具?我想要解决这一连串的问题,却无法给出让群众满意的回复。村支书告诉我,想要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就要穿上“短褂”、挽起“裤脚”,让脚下的泥土越来越厚。于是,在田间地头,我参观了蜜柚的种植、光伏发电的建设,提高了对产业振兴的认知;在阡陌村舍,我跟着村干部入户走访,在与村民的谈笑间教会我如何打通与群众沟通的障碍,帮助我在基层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在抱龙河畔,我学到了洪灾来临时要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好应急预案……基层是好课堂,实践是好教材,群众是好老师,面对新环境、新领域,唯有勤学善思,才能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有更深入的理解,各项工作也才能渐入佳境。
身子向下,以“躬耕不辍”的姿态践行责任与担当。去年7月底,全县各地汛情蔓延,一夜暴雨过后,紫鹅村一处有发生小规模滑坡的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危急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广大镇村干部闻讯齐上阵,积极开展“敲门行动”,全力以赴保畅通、保稳定、保安全,经过干部群众一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6户17人成功转移撤离。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等队伍对抱龙河周边辖区的易涝点、地势低洼易积水地段进行常态化、多轮次巡查摸排,对安全隐患、风险点位及时上报,确保群众转移“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乡村要发展,关键在人。当基层干群共同奔赴同一个目标,怀揣同一个信念理想,为群众的幸福安康奔走忙碌,即便困难重重亦能取得经验成果,收获满意答卷。这也正是基层干部身体力行破解基层之问的体现。
脚步向前,以“脚踏实地”的步伐砥砺前行与奋斗。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严”和“实”字上来。近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序开展,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自觉净化思想灵魂、锤炼党性修养、规范履职行为。在入户走访监测户过程中,一户村民门前的对联深深的吸引住我,上联:党风纯正暖民心;下联:政策英明开盛世;横批:福星高照。通过在村委会观看警示教育片,汲取反面典型教训,更加深了我对“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的理解。党员干部要始终守住小节、挡住诱惑,时刻保持笃行不怠、奋勇向前的恒心。前些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李大爷一家整户纳入了监测户。好在这些年赶上了国家的好政策,医保报销、教育助学、大病救助、一次性交通补贴等等,都为这个家庭雪中送炭,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国家政策带给老百姓的实惠,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帮扶就像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盏盏路灯,把前行的路照亮。当越来越多的路灯亮起的时候,我们就不再惧怕黑暗,而是更有底气拥抱明天。
在这里,我看到了民心的凝聚、团结的力量,看到了村民对未来的憧憬、美好的向往,看到了大家眼中的光芒、心中的信仰,这些都成为我在这片土地挥洒汗水、书写青春的不竭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扎实走好选调之路,在基层书写与民同行的风雨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