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锻造过硬党员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党员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乎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能否顺利实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创新党员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四点交汇”答好“高分卷”,提高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紧盯“目标导向点”,精准锚定培训目标,答好“因人而异、分类施教”考卷。因材施教是提升教育精准度的关键。要建立“分层+分类”培养机制,根据年龄划分青年党员、中年骨干、老党员群体,分别侧重理想信念教育、领导能力淬炼、经验传承引导;按职业属性区分机关、农村、企业等类别,开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专题课程。要采取诊断式测评方式,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运用大数据分析知识盲区,定制“理论补课+技能提升”双轨计划。要创新“必修+选修”学分体系,让年轻党员在数字技术应用课程中提升本领,让老党员在党史宣讲实践中发挥余热,激发各年龄段党员的学习动能,使教育培训真正成为凝聚共识、提升能力的红色引擎。
狠抓“内容关键点”,丰富多元培训课程,答好“本领锤炼、党性提升”考卷。内容丰富度直接影响教育实效,需在守正创新中构建多维知识体系。构建多元内容体系需把握三个维度,强化理论深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前沿理论动态相结合,提升政治鉴别力;突出党史厚度,通过口述史、红色家书等鲜活素材,增强历史使命感;注重实践效度,开设社会治理、科技创新等专题课程,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内容创新需避免两个误区:防止“为多元而多元”的形式主义,确保每个模块都紧扣党性修养和能力提升主线;避免“重热点轻基础”的倾向,在纳入区前沿知识时,始终夯实党的创新理论这个根基。
围绕“方式创新点”,灵活多样培训方法,答好“深化交流、融会贯通”考卷。方式创新是激发学习活力、提升教育质效的关键突破口。方式创新要突出三个转向,从“填鸭式”向“对话式”转变,引入结构化研讨、情景模拟等参与式教学法,让党员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认知;从“单一化”向“立体化”升级,融合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打造全方位学习矩阵;从“阶段化”向“常态化”延伸,建立“微党课+云直播”日常学习机制,形成持续浸润效应。创新本质在于回归教育本质规律,要把握“内容为王”与“形式创新”的平衡点,避建立需求反馈—课程开发—效果评估的闭环系统,确保创新始终围绕增强党性、提升能力核心目标展开。
落实“效果评估点”全面评价培训成效,答好“转化巩固、持续提高”考卷。培训质量如何,关键要看成效如何。党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教育成效、提升党员素质的关键环节。科学的评估体系既能客观反映学习成果,又能为优化培训提供数据支撑,是推进党员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舵”。要构建多维评估体系,在评估维度上,建立“政治素养+专业能力+作风表现”的复合指标,将参与社区治理、攻坚克难等实践纳入评价;在评估方式上,引入大数据分析学员课堂互动、线上学习轨迹等行为数据,结合民主评议形成立体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