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选调札记:与学堂村同频共振的240天

重庆市大足区邮亭镇学堂村书记助理 叶浩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作为2024届集中选调生扎根重庆市大足区学堂村已满8个月。这片阡陌纵横的渝西平原,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我的青涩与迷茫,也以无声的滋养见证了我的蜕变与成长。从“象牙塔”到“田间路”,从“书卷气”到“泥土香”,我在与学堂村同频共振的日夜里,逐渐读懂了“选调生”三字背后的千钧重量。

初入“学堂”,从“书斋客”到“田埂郎”,以“归零心态”淬炼基层本领。初到学堂村时,我怀揣着研究生的“光环”,却在一场村民议事会上碰了壁。面对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矛盾,我引经据典分析“最优解”,乡亲们却听得眉头紧锁。村支书拍了拍我的肩:“小叶,政策要翻译成‘家常话’,算账得掰着指头说。”那一刻,我恍然惊觉:基层这本“无字书”,远比课本更厚重。自此,我收起“高谈阔论”,跟着村干部学“土方法”。白天走村串户,记录村民的“一亩三分地”;夜晚翻阅档案,将惠民政策编成“顺口溜”。为摸清交通便利带来的产业机遇,我顶着烈日走访村口“稻+”物流集散点,当我用“稻花蟹外销利润表”说服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时,一位大爷竖起大拇指:“这娃儿,把账算到咱心坎上了!”

链接“学堂”,从“外乡人”到“自家娃”,以“赤子之心”架起连心桥梁。初来乍到,语言不通让我成了“哑巴干部”。记得第一次走访独居老人刘奶奶家,我递上慰问品便匆匆告辞,她却拉着我的手嘟囔:“叶娃子,喝碗水再走嘛!”我因听不懂方言愣在原地,臊得满脸通红。归途上,村主任的话萦绕耳畔:“脚底板沾泥,心窝子才能焐热。”于是,我带着笔记本走进院坝茶话会,把“啥子”“要得”练成口头禅;挽起裤腿帮村民犁地,在稻花香里听他们讲故事。秋收时节,我主动为留守家庭协调收割机,三天跑遍十七户农田,裤脚沾满草籽,嗓子喊得沙哑。当刘奶奶端着水站在田埂喊“叶娃子,歇口气”时,我知道自己已从“外乡客”变成了“自家娃”。

扎根“学堂”,从“跟跑者”到“扛旗人”,以“硬核担当”书写振兴答卷。曾经的我认为“选调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任务,直到去年那个暴雨夜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那晚,村道因排水沟堵塞严重积水,虽无山洪威胁,但百亩菜田危在旦夕。我本可等天亮再处理,但想起白天吴大姐说起“这批菜,娃儿学费就指着它”,当即抄起铁锨冲进雨幕。闻讯赶来的村民见村干部和我满身泥水,惊呼:“大学生干部咋比老农民还泼辣!”凌晨两点,疏通完最后一段沟渠时,不知谁喊了句:“小叶书记,以后跟你干!”这声“小叶书记”让我心潮澎湃,更让我读懂责任:基层需要的不只是“听话的兵”,更是“扛旗的人”。

在学堂村的240个日夜,我逐渐褪去浮华,沉淀初心,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那些与村民共度的晨昏、共克的难关、共享的喜悦,早已化作血脉中奔腾的热流。未来,我愿继续做一株扎根学堂的秧苗,沐时代之光,汲乡土之养,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上,书写“硬核”青春!

发布人:小叶持续学习 发布时间:2025-4-3 09:13 收藏 阅读人次:836

初审:江容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